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明辦:
挖掘“五講四美三熱愛”新內涵
推動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
1981年2月15日,全國學聯(lián)、全國倫理學學會、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lián)、中國文聯(lián)、中國語言學學會、中華全國美學學會 、中國語言學學會、中華全國美學學會、中央愛衛(wèi)會等九個單位,聯(lián)合倡議在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中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大興“五講四美”之風(“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衛(wèi)生部、公安部也發(fā)出通知,支持開展這一活動。此后,這項活動又和“三熱愛”(“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活動相結合,在全國迅速掀起了高潮。如今,從“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提出和活動的開展,到黨中央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歷經30余年。30多年來,雖然時代進步了,社會發(fā)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依然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不變主題,并以新的內涵和要求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
寧夏作為我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之一,即時成立了“五講四美三熱愛”委員會,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確了各相關部門職責,使這項活動在全區(qū)深入廣泛地開展了起來,并深深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融入民風建設和家風家訓教育中,融入選樹和宣傳道德模范的過程中,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中,成為推動全區(qū)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永恒主題。
把“五講四美三熱愛”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中。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講四美三熱愛”契合了“三個倡導”中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體現了公民需要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重要價值標準。寧夏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礎工程和靈魂工程,貫穿于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全過程,融入社會生活各方面,不斷增強全社會的認知認同,轉化為人們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全區(qū)各地采取理論研討會、領導干部專題學習班、理論骨干研修班,舉辦專題宣講、報告會等形式,通過編寫通俗理論讀物、理論熱點面對面,利用業(yè)余黨校、市民學校、農民學校和文化大院、宣傳文化中心等陣地,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六進”活動。創(chuàng)新形式,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宣傳與研究,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學校抓起,開展以“知榮辱、樹新風、我行動”為主題的道德實踐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推出一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的優(yōu)秀影視劇、出版物、歌曲等優(yōu)秀文藝作品,進一步豐富了宣傳教育內容,增強了宣傳教育實效。把開展“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實踐活動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緊扣節(jié)日主題,廣泛開展群眾性節(jié)日民俗文化娛樂活動,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節(jié)日符號,增添節(jié)日魅力,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認知傳統(tǒng)、尊重傳統(tǒng)、繼承傳統(tǒng)、弘揚傳統(tǒng),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已經成為社會風尚。
把“五講四美三熱愛”融入民風建設和家風家訓教育中。把“五講四美三熱愛”作為形成良好民風的基礎性工作,按照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持續(xù)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年、思想道德推進年、道德模范宣傳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普及年等系列活動,著力在全區(qū)營造“遵規(guī)守法、明禮誠信,純樸向善、理性包容,民族團結、勤勞致富”的優(yōu)良民風。一是廣泛開展各種形式、各具特色的道德宣傳教育,制定完善村規(guī)民約,評選“最美農家”、“好婆媳、好女婿”和“好家風、好家訓”,推出“最美鄉(xiāng)村干部”廟月萍、“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楊生富、“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馬玉花等一批先進典型,引導農民見賢思齊、學習先進。銀川市連續(xù)多年在農村張貼“道德紅黃藍榜”,“紅榜”表彰先進,“黃榜”批評后進,“藍榜”公示整改結果,約束和激勵農民道德行為。吳忠市開展“鄉(xiāng)村好人家”評選活動,選出道德素質高、集體觀念強、群眾都認可的先進典型,帶領鄉(xiāng)親們建設良好的鄉(xiāng)風村風民風。二是深化文明村鎮(zhèn)創(chuàng)建,開展“民風建設示范戶”、“星級文明戶”、“和諧家庭”、“文明餐桌”等活動,開展科普宣傳和實用技術培訓,借助多種形式,引導農民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轉變落后思想、破除陳規(guī)陋習,養(yǎng)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三是注重以文化人,以各地農村的小舞臺、小講堂、小廣場、小展臺為載體,開展先進文化進清真寺、群眾廣場文化、農村社火大賽、節(jié)日民俗大集等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唱道德、贊好人、傳文明,讓農民群眾樂起來、美起來,腦袋充實起來。
把“五講四美三熱愛”融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各項活動中。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是人們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反映,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風貌。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是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體現,也是加強公民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任務。近年來,寧夏各地、各部門、各單位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道德實踐活動,掀起了道德建設新高潮。在黨政機關和窗口服務行業(yè)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強化職業(yè)道德建設,積極開展“行風評議”、“行業(yè)優(yōu)質服務競賽”等活動,從普及服務禮儀、落實服務規(guī)范、健全服務制度、優(yōu)化服務環(huán)境入手,強化服務意識。在未成年人中廣泛開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開展“日行一善”、“中華經典誦讀”、“文明新風在身邊”、“我知父母心、感恩在行動”、“弘揚民族精神、拼搏人生舞臺”等系列活動,提升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在農村、社區(qū)以孝德建設為重點,廣泛開展“星級文明戶”、“和諧家庭”、“好婆婆、好兒媳”等評選,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穩(wěn)定。通過“四大工程”的全面深入實施,激發(fā)了各地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的熱情,公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的意識明顯增強,公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把“五講四美三熱愛”融入選樹和宣傳道德模范的過程中。先進典型作為時代的先鋒、社會的脊梁、群眾的楷模,在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寧夏把“五講四美三熱愛”作為選樹和宣傳道德模范的基本標準,持續(xù)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年、思想道德推進年、道德模范宣傳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普及年等系列活動,營造道德模范不斷涌現的良好社會氛圍。先后推出全國道德模范3名,28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有63人榮登中國好人榜。充分發(fā)揮輿論主陣地作用,自治區(qū)在寧夏日報、電臺、電視臺開設“我們身邊的好人”、“萬名道德模范事跡展示”等專欄專題;運用報告會、故事會、創(chuàng)作編排“愛心頌”自治區(qū)道德模范事跡專題文藝晚會和大型花兒劇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發(fā)揮公益廣告、基層宣傳陣地的作用,全區(qū)各地建起一批模范墻、模范櫥窗、英模宣傳一條街等,道德模范先進事跡遍布城鄉(xiāng)主要廣場、街道、公園和村鎮(zhèn)、社區(qū)。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學習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爭當道德模范;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文明禮儀、誠實守信、孝老愛親、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傳統(tǒng)美德,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和諧富裕新寧夏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道德支撐。
把“五講四美三熱愛”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中。寧夏是少數民族集中聚居區(qū),在全區(qū)654萬人口中,回族人口占35.56%,是我國的“穆斯林之鄉(xiāng)”。針對這一實際,自治區(qū)把促進民族團結、發(fā)展、繁榮作為頭等大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民族團結進步等主題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偉大祖國好、改革開放好、民族團結好的主旋律。廣泛開展“民族特色村”創(chuàng)建,深入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幫助各民族群眾共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用“團結夢”、“小康夢”、“幸福夢”融通感情、凝聚人心,形成回漢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和睦相處、共謀美好生活的良好局面。深入開展“講政策、跟黨走、創(chuàng)建幸福新生活”、“農村政策直通車工程”等經常化的形勢政策教育,從實際出發(fā),區(qū)分層次、區(qū)分對象,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改革是富強之源、發(fā)展是文明之要、穩(wěn)定是幸福之基,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揮軍民共建的傳統(tǒng)優(yōu)勢,組織駐寧部隊開展“軍(警)民共建清真寺”、“美好精神家園”等活動,從幫建基層黨組織、豐富文化生活、援建民生項目、普及國防知識等方面著手,突出思想共建和精神互助,既為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困難,又幫助群眾了解黨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guī)知識、各項惠民政策以及致富信息,受到各族群眾的普遍歡迎,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