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明辦主任 胡和平:
學習“三明經驗”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
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三明市廣泛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了“好在共建、貴在堅持、重在建設”、“滿意在三明”、“共建聯創”等精神文明創建經驗和品牌,開啟了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先河,成為了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的發祥地。三十年來,“三明經驗”在推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學習借鑒“三明經驗”,結合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要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要求,讓精神文明建設成為發展工程
三十年來,三明市把精神文明創建作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重要舉措,把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各環節,改善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環境,做到了兩個文明“一起抓”,收到了兩個文明互促互進、“兩提高”的效果。當前,精神文明建設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五位一體”的戰略目標,但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又是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抓手。適應這一新形勢新要求,就是要把精神文明建設既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又要作為推進發展的重要舉措,著力在服務改革發展中謀求更大作為。
1、為發展營造良好環境。要緊緊圍繞文明城市創建“八大環境”的目標,著力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要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要結合法治湖北建設,大力推進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著力營造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要加強政務、商務、社會誠信建設,加快構建社會征信體系,探索“紅黑榜”發布制度,著力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要發揮湖北道德資源豐厚的優勢,廣泛開展道德模范、荊楚楷模、湖北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崇德揚善,著力營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要從解決群眾“衣食住行”做起,著力營造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推進網格化服務管理,著力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要大力實施碧水、藍天、凈土、生態新村、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著力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2、為發展提供軟實力。當前,湖北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呈現蓄勢勃發、“中氣十足”的強勁態勢。這種良好局面的形成,離不開全省上下抓發展的精氣神,要始終保持這一良好發展勢頭,更要靠干部群眾團結拼搏的精神狀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堅持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教育,不斷深化中國夢的宣傳,加強形勢政策和省情的宣傳教育,廣泛宣傳湖北改革發展的思路、舉措、成就,凝神聚氣,為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就是要大力培育開放包容的文化、效能通達的文化、重商親商的文化,在全社會打造有利于發展的文化氛圍,鞏固和發展湖北氣場。
3、為發展提供新支撐。今年是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輪改革元年,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力度,激活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要盡快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著力提升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支撐力、文化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聚合力、荊楚文化的整體影響力;要完善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和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使之成為湖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回應人民群眾的新期盼新要求,讓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民生工程
改革開放初期,三明市結合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著力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行路難、購物難、上廁難、住房難、乘車難、就醫難、上學難、娛樂難等“八大”難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臟亂差”難關,把創建過程變成了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的過程,受到了群眾的高度贊揚和擁護。堅持為了人民、為民創建,這是三明經驗的最鮮明的特點。學習“三明經驗”,就是要始終把“一切為了人民”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在民、創建育民,多做利民、惠民、便民、助民、樂民的好事實事,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發揮更大作用。
1、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要堅持問題導向,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讓精神文明創建的過程,變成為群眾服務、讓群眾滿意的過程。一是著力解決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很多城市經過創建,中心城區、景觀大道光鮮亮麗,經得看、經得查,但與群眾日常生活最為緊密、群眾最關心的小街、小巷、小社區、集貿市場,環境臟、秩序亂、條件差。要從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區域抓起,從群眾生活最緊密、最關心的問題改起,采取打殲滅戰的方式,一個時期一個重點,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二是著力治理道德領域突出問題。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中央文明委對此項工作要求很明確,就是集中治理食品行業、窗口行業和公共場所三個領域,著重解決誠信缺失、公德失范的問題。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僅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失德敗德者進行懲戒約束,對違法犯罪者進行嚴厲打擊。食品、工商、公安等執法部門要敢于出重拳、用重典,嚴歷處罰違法、違規及失德行為,切實讓群眾感受到治理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2、提高為民服務的水平。一是在黨政機關和執法部門,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文明單位、文明機關創建為抓手,增強服務意識,強化依法行政,解決一些部門的“冷、硬、拖、卡”問題,樹立廉潔高效、親民務實的政府形象。二是在生活流通領域,加大制假售假的重點商品、重點市場、重點區域和重點案件的打擊力度,深入開展“文明誠信市場”、“文明誠信企業”創建活動,努力形成“文明經營、誠信經商”的濃厚氛圍。三是在窗口服務行業,廣泛開展以“便民利民”為主題的優質服務競賽活動,規范服務言行、服務內容、服務標準、服務程序,提升窗口行業服務水平。公交、出租車、公路鐵路客運等行業要集中進行車容車貌、語言規范、服務規范等專項教育整頓,旅游、建設等部門要繼續深化“文明風景旅游區”創建活動和文明旅游素質提升行動,為人民群眾出行、出游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
3、讓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要圍繞“讓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這個目標,按照舒適便利、整潔有序、安全和諧的要求,努力建設“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環境。要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把生態省、環保城市、綠色村鎮創建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各項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節水、節油、節電、節糧、節紙宣傳教育,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力度,淘汰落后產能、關閉污染企業,減少環保污染事件,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著力解決“垃圾圍城”、“污水繞城”、“汽車堵城”等突出問題,讓群眾能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要著力改善人文環境,大力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化,廣泛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友善、和諧的社會氛圍。當前,一些地區群眾物質生活得到改善,但“文化饑渴”、“文化沙漠”、文化生活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我們要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市、縣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的建設力度,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好管好用好這些基層文化陣地。要大力推進全民閱讀活動,廣泛開展書香城市、書香機關創建,促進人民群眾養成閱讀習慣,興起全民讀書之風。要創新宣傳普及優秀傳統文化方式,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社區,加強社區文化、行業文化、機關文化建設,用文化滋養心靈、陶冶情操,提升群眾生活品味。
三、把握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變化新要求,讓精神文明建設成為創新工程
三十年來,三明市堅持不懈抓創建,一任接著一任抓、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創新思路載體,不斷完善方法舉措,使三明這個精神文明創建老典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的頭腦里面搞建設,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在社會急劇轉型的當今,精神文明建設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新。學習“三明經驗”,就是要適應當前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社會治理方式的變革,在理念、內容、手段、載體、方法等方面,全面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1、創新工作理念。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已不僅僅停留在一般號召、一般要求上,已不是簡單的“清掃大街、植樹栽花、刷刷標語、造造聲勢”上,而是到了更加注重文化思想精神內涵的一個新層次,必須樹立新的創建理念。一是樹立虛功實做的理念。精神文明建設貴在一個“實”字,難也在一個“實”字,必須化虛為實、虛功實做。要借鑒經濟領域工程化、項目化的做法,把思想道德建設的原則性要求具體化,把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項目化,一個個行動的推進,一項項任務的落實,推動精神文明建設落細、落小、落實。二是要樹立重在建設的理念。創建文明城市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形象”工程,更不是喊個口號、拿個牌子,而是提高公民文明素質、提升城鄉文明程度。要克服重結果、輕過程,重迎檢、輕創建的問題,堅持重在建設、重在實踐、重在行動,引導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從自身做起,從讓一個座位、伸一把援手、給一個微笑、撿一片紙屑等日常小事做起,在毫厘之間構建文明湖北的恢宏大廈。三是要樹立齊抓共管的理念。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涉及黨、政、工、農、學、商、軍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是全社會共同推進的工作。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單打獨斗”難以奏效。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任、全社會共同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組織機制體制,努力形成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格局、大氛圍。
2、創新工作方法。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組織推動上呈現由“要我創”到“我要創”轉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增多,廣大群眾參與創建、關心創建的熱情空前高漲。我們要順應群眾的新期盼,把握文明創建的新特點、新特征,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這個創建主體,多搭建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活動載體,在共建共享中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創建活動更接地氣、更貼民心、更受歡迎。一是突出群眾參與。要創新動員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的方法,拓展引導、勸導、輔導、倡導的方式渠道,搭建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活動載體,激發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創建的熱情,讓講文明、守道德形成風尚、形成習慣、形成自覺。二是堅持務實管用。創新肯定不能搞形式主義和花架子,不能干擾基層工作,不能增加基層的負擔。要根據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結合當前的實際,探索一些管用、實用,接地氣、受歡迎的辦法載體。三是注重以評促創。要結合當前的新任務新要求,不斷改進精神文明建設的評選方式方法,發揮創建評選、測評的推動作用,提升整體水平。針對為“牌子”、“面子”創建,迎檢式、突擊式創建等形式主義問題,采取減少測評內容、簡化臺賬資料、自愿申報、第三方測評、明查暗訪相結合、對測評成績靠后的實行淘汰等方式方法,推進各地創建工作由重在迎檢轉為重在建設,由重在突擊轉入常態管理。
3、加強基層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在基層,服務對象在基層,工作主體在基層,任務落實在基層。基層工作不斷創新,是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保持旺盛活力之源。一是要激活創建細胞。要緊緊抓住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這“三大創建”,不斷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要大力推進文明窗口、文明社區、文明小區、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創建活動,以一個個細胞的創建,夯實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層基礎。二是要下移工作重心,各級黨委、政府及文明委的主要領導要經常調研、指導基層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深入創建第一線,采取隨機暗訪、坐公交車、實地走訪等形式,搞調查、訪民情、聽民意,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行現場辦公,解決基層創建工作中的難題。三是要尊重基層的創造。“五講四美三熱愛”、“三大”創建等許多行之有效的創建載體、創建做法,都來自于基層的創造。湖北省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中有重大影響的兩個工作品牌,十星級文明戶和百步亭文明社區,都是來自于基層群眾的創造。要善于發現、培育人民群眾在創建實踐中的創新之舉,善于用基層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全局工作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