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 馮潮華:
打造社科普及品牌? 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
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哲學社會科學具有“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作用,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宣傳和普及,使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接受、掌握和運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省社科聯作為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成員單位,近年來,始終堅持“兩個鞏固”,始終堅持從繁榮發展我省哲學社會科學,提高人民群眾文明素質,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高度,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積極開展系列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形成了“百場社會科學專題報告會”、“社會科學在你身邊”普及咨詢活動、“《福建日報》求是論壇”、社科普及周、東南周末講壇等社科普及品牌。其中“東南周末講壇”作為面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項公益性文化服務,自2006年開始,由省社科聯與省圖書館合作建設,通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為我省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八年來,累計開設講座近600多場,直接或間接受眾近百萬人次,為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廣泛好評,被譽為家門口的百姓學習大課堂。
一、??? 堅持把握方向,努力傳播正能量
八年來,講壇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把不斷滿足聽眾的需求、傳播先進文化作為工作目標,有針對性的開辟專題講座,大力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一是大力宣傳形勢政策導向。圍繞當前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國內外大事、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等方面,開設了“時政熱點”、“經濟法律”專題,舉辦了“紀念百年辛亥”、“紀念建黨90周年”、“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十八大精神解讀”等系列講座,在第一時間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和理論知識,及時解疑釋惑,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舉辦了“從蔚藍走向深藍——中國海洋戰略的回顧與前瞻”、“生態文明建設與新型工業化道路”、“南海爭議的由來與現狀”等專題講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聽眾的愛國意識。
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依托省內高校眾多,人才聚集的優勢,結合我省所在區域的特點、特色安排講座。開設了“閩臺文化”、“閩臺交流”專題,先后舉辦了 “嚴復思想”、“海洋文明”、“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福建土樓文化”等具有鮮明福建特色文化的系列專題講座,加深了聽眾對福建省情的理解。舉辦了“兩岸一家:福建海洋文明在臺灣的延續”、“華僑為何稱唐人——閩臺豫祖根淵源研究”、“閩臺姓氏源流與血緣認同”等專題講座,以專業的角度、平實的語言,從不同的角度解析閩臺關系。
三是積極傳播人文自然知識。圍繞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理論知識的普及宣傳,開設了“經典解讀”、“名人名家”、“文藝賞析”、“教育科普”、“健康生活”等專題,講座主題涉及人文歷史、名人傳記、環境保護、中外文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先后舉辦了《論語》中的君子之道、“易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講座”、“紅樓夢與中華文化系列講座”等講座,進一步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舉辦了“城市垃圾之困的思考”、“ 綠色交通解碼”、“空氣凈化的奧秘”等講座,進一步宣傳普及了環境保護的知識,使聽眾在開拓視野的同時,提升自身文化素質。
二、堅持面向社會,推進服務常態化
八年來,講壇秉承“讓學術走進百姓、讓知識開闊視野、讓文明凈化心靈、讓文化豐富生活”的講壇宗旨,注重強調學術成果的大眾化、專業知識的通俗化,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大眾,努力推動講壇的常態化運作。
一是注重針對性,加強講壇活動的統籌規劃。作為講壇主辦單位,省社科聯、省圖書館把大講壇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來抓,每年都制定了講座規劃,有具體管理措施,每場講座有專人負責,有專項財政撥款,保證了講壇的正常運轉。專門成立東南周末講壇選題小組,組織確定年度宣講題目,在每年年底前下發給省內高校,有針對性的征集下一年度講座專家與演講題目。建立講座專家學者檔案,檔案內容包括專家學者的個人資料、聽眾反映以及具體組織此次講座的經驗和問題,便于今后改進。
二是注重公益性,努力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講壇始終立足公益性,堅持定時開講制度,每月四期,密度合理,且每場講座都安排在周末,相對固定在福建省圖書館舉行,并在《福建日報》開辟專欄發布預報,推介講座專家、內容,最大限度地方便聽眾。實行免費觀看,無論主講人層次多么高,參加人數多么踴躍,主辦方始終堅持公益、免費、開放式辦壇,從而吸引了眾多的聽眾。推動聽眾與專家互動,在講座結束時,精心設計現場提問、獎品贈送、聽眾反饋等環節,加強了雙方的交流,提升了講座的實效。
三是注重吸引力,邀請名家名師開設講座。為了適應廣大群眾日趨提高的知識需求,講壇在聘請主講嘉賓時,除了注重挖掘福建人文優勢,精選本地老師,還不定期的安排國內權威人士、知名專家學者來閩,為廣大市民帶來最新最準確的專業信息。八年來,先后邀請了國內著名學者易中天、馬瑞芳、毛佩琦、岳南、王渝生、張國剛、林華,省內著名學者孫紹振、周寧、張善文、馬照南、盧美松、蘇文菁等數百位專家學者,涵蓋了文學、科技、音樂、民間藝術等眾多領域。這些專家、學者的講座,理論水平高、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和弘揚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人文素養。
三、堅持拓展受眾,不斷擴大影響力
為了進一步拓寬受眾面,省社科聯十分重視加強多方面合作,積極推進成果開發運用,并利用一切有效的方式,不斷擴大東南周末講壇的影響力。
一是實行聯動拓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講壇規模做大做強。先后與部分高校、機關、企業設立的講壇達成了共建協議,每年都開展講壇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機關、進軍營等“六進”活動近20場,受到群眾的廣泛歡迎。積極推動各設區市、縣(市、區)社科聯設立各種普及性講壇86個,打造了廈門市的鷺江講壇,福州市的閩都大講壇,漳州市的芝山講壇,龍巖市的紅土地講壇,泉州市的市民文化大講壇、莆田市的莆陽講壇等一批基層地市講壇品牌,并由省社科聯牽頭,實現了省地市的講題、師資等方面的資源共享,擴展了講壇的社會效應。緊密對接省科技·人才活動周、省社會科學普及宣傳周、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宣傳推廣活動等大型活動,有針對性的開展系列專題講座,進一步擴大了講壇的影響力。
二是加強媒體宣傳。為提升東南周末講壇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省社科聯重視與新聞單位合作,借助媒體力量,實現網絡、報紙、電視立體式宣傳,進一步吸引市民參加講壇活動。自講壇開辦以來,福建電視臺、《福建日報》、《海峽都市報》、《東南快報》、《福州晚報》、東南網等,都對講座實況進行了宣傳報道,進一步擴大受眾面,大大提高了東南周末講壇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是促進成果轉化。省社科聯積極擴大講座衍生產品的開發,促使優秀社科普及成果實現了進一步擴散和轉化。把講壇中的精品講座成果匯編成《東南周末講壇選粹》,共出版4期,發行2萬多冊,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讀物,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將講座全程攝錄,制作出多媒體光盤《東南周末講壇集萃》,發行數千套,讓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東南周末講壇的文化大餐。注重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在省圖書館主頁設置“東南周末講壇”講座專欄,定期發布最新講座動態,刊登講座信息,并實現了視頻點播。完善講座學習積分機制,開展評選“學習之星”,讓聽眾成為講壇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不斷培育關心、支持和參與講壇發展的社會氛圍,不斷滿足廣大市民日益高漲的求知意識和學習熱情。??
八年的時間匆匆而過,八年的歷程步步堅實。歷經八年的打磨,東南周末講壇以它良好的文化效應和社會影響,特別是它知識普及、人文教化、言行示范、精神引導等綜合功能,先后榮獲了文化部頒發的“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之“圖書館公共服務獎”、“福建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全國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等榮譽稱號。乘著十八大的東風,省社科聯將繼續乘勢而為、開拓進取,共建共享、優質服務,努力推動講壇在普及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上取得新的成績,為提高干部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促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實現“百姓富、生態美”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