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搭建 虛實并重
線上線下構建樞紐型工作體系
任何活動的實施都需要適當的載體,志愿服務尤為如此。只有在堅實而暢達的平臺網絡基礎上,志愿服務才能從頂層設計的紙面走向市民百姓的身邊。因此,共青團廣東省委一直不遺余力地投入志愿服務平臺的夯筑與拓展,推動線上線下渠道融合貫通,不斷加大社會資源的整合力度,做強隊伍,做實服務,做新平臺。正在進行中的志交會便是這些舉措當中的首要典范。
2011年開始,廣東省文明辦、共青團廣東省委、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聯合共青團廣州市委、廣州市志愿者聯合會連續3年在“國際志愿者日”舉辦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借鑒“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模式和理念,搭建“志愿服務供需對接”“項目與社會資源對接”“項目與志愿者人力資源對接”三個方面的強大平臺。
據統計,三屆志交會共匯聚志愿服務愛心資源達3507萬元,資助了749個社會組織的1058個優秀項目,實現了志愿服務中“人、資源、項目、需求”等要素的無縫對接和有效配置,為強力助推志愿服務的發展發揮出“引擎”作用。
在未來,志交會將繼續關注三個核心:草根、社會、青年——以草根組織為突破口,動員一切社會力量,全面關注和服務青少年。
如果說志交會屬于看得見的“幕前明星”,那么樞紐型組織建設則是看不見的“幕后英雄”。多年來,共青團廣東省委也長期致力于以能力提升和資源投放為牽引,依托“益苗計劃”、志愿服務廣州交流會、南方公益志愿大講堂、志愿者骨干訓練營等活動載體,匯聚志愿者核心骨干和重點培育志愿服務組織,強化團屬志愿服務組織的樞紐功能。
據統計,2010年至2014年,廣東團省委、省志愿者聯合會累計投入資金超過500萬元,培訓志愿服務組織負責人132名,培育志愿服務組織86個。2013年,在總結廣州“志愿時”系統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優化了“廣東志愿者(志愿時)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如今已覆蓋省內各地市、高校和行業領域,逐步實現志愿服務數據的互聯互通,初步形成了廣東志愿服務全省一張網的格局。當前數據顯示,該平臺已匯聚注冊志愿者逾520萬人,志愿服務組織近2.5萬個,志愿服務項目近8.2萬個,累計志愿服務時數約6800萬小時。在新技術平臺、新活動載體與新制度設計等一系列“流程再造”的作用下,志愿服務實現“私人訂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03“小袋鼠”走進新陽倡環保 熱心志愿者前往助陣
- 2014-12-03“小袋鼠”走進新陽倡環保 熱心志愿者前往助陣
- 2014-12-03森林保險宣傳志愿者活動啟動
- 2014-12-02豐澤區部署“國際志愿者日”志愿者活動
- 2014-12-01榕志愿者服務條例施行 志愿服務將制度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