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村醫"鄧章榮
不論亂風下雨,烈日嚴寒,一條3公里的路,他每天要走兩趟,有時甚至要走七八趟,如今,他已"走"了8年;他的手機成了村民的求醫熱線,一個電話他就會背起出診箱上門。他就是沙縣夏茂鎮溪口村的"巡診村醫"鄧章榮。
鄧章榮本是沙縣夏茂鎮巖觀村的村醫。1977年,鄧章榮17歲,迫于生計,輟學后,沒有一點醫學基礎知識的他,到沙縣夏茂鎮衛生院培訓了15天后成了當地的一名村醫。1979年,他又到三明衛校參加了半年的基礎醫學知識培訓。"經過半年的學習培訓,自己對行醫才算有了粗淺的了解,但還遠遠不夠。"鄧章榮回憶說。
治病救人可不是鬧著玩的。要想當好村醫,鄧章榮深知自己的醫學水平急需提高。通過學了點皮毛的鄧章榮購買了大量醫學書籍,回家惡補醫學基礎、臨床醫學等知識。"我的醫術高一點,病人的痛苦就少一點"。這是鄧章榮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不斷鉆研業務,每一個病人,他都認真診斷,盡量多地掌握第一手臨床資料。漸漸地,鄧章榮的診斷水平也提高了。
2006年,鄰村溪口村發生了一件讓村民很失望的事,村里的村醫中風了。此后,溪口村也就沒有了自己的村醫。村民的頭疼腦熱只好到鎮衛生院,或者到巖觀村找鄧章榮瞧睢。
溪口村離巖觀村3公里,不遠也不近。鄧章榮性格和藹,人緣很好。找他看病的溪口村村民試探他,能否把他們村700多名村民的頭疼腦熱也都給包了。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鄧章榮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從此,溪口村到巖觀村3公里的鄉間道路上,每天,都有鄧章榮騎著摩托車的身影。摩托車上大包小包,裝備有50多種藥物,聽到摩托車的聲音,就知道鄧章榮來了,村民也因此給他起了一個綽號:"摩托村醫"。
鄧章榮每天兩趟到溪口村巡診,有時碰到急診,病號多時,甚至要走七八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鄧章榮不在出診,就是在出診的路上,風雨無阻,如今,他已在這條道上"走"了8年。為何從不間斷,鄧章榮說:"當地村民信任我,作為一名村醫,看病是份內的事,不能失信是自己做人的原則。"
今年4月的一個雨天,鄧章榮在巡診的路上,為躲避一輛貨車,不小心摩托車壓在腳上,血腫后一只腳無法走路。第二天,家人勸他在家休息就別出診了。鄧章榮說:"每天兩次這是定下的老規矩,不能變,這時節又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發季節,病號多,不能讓溪口村的村民白等了。"話音剛落,鄧章榮騎著車又上路了。那天,鄧章榮拐著腳上門看了7個病人,回到家里已是深夜。
在鄧章榮的眼里,病情就是命令,只要有患者求助,就要義無反顧出診。2009年冬天的一個雨夜,寒風呼嘯,已是下半夜一點多了,溪口村61歲的吳坤寶老人從床上摔了下來,不小心碰到桌腳,裂開了一個大口子,鮮血直流。接到電話后,鄧章榮背起出診箱,來不及多添衣服,騎上摩托車就疾馳而去。冒著嚴寒大雨,走上崎嶇泥濘的路上,凜冽的寒風凍得他直打哆嗦。趕到吳坤寶老人家,來不及喘口氣,鄧章榮就投入到緊急的救助中,為老人縫了10多針后,回到家里已是凌晨3點多了。
鄧章榮的敬業讓村民很感動。溪口村82歲的彭財英老人是老病號了,老人患有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等多種疾病。老人的兒子在外經營小吃,自己行動又不便,每每患病,一個電話,鄧章榮就會及時來到她家。老人感激說:"天長日久,鄧章榮都把我當自己的親人了。"對鄧章榮的醫者仁心,溪口村68歲的鄧堂娣老人也是感慨連連:"就連感冒、頭痛等小病,甚至半夜三更有急診,他也會上門的,都50多歲的人了,也夠難為他的!"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27病重老人深夜獨坐街頭 暖心好人陪伴送其回家
- 2014-11-25請為好人點贊
- 2014-11-25讓“好人會有好報”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
- 2014-11-25好人邵建波用大愛推動社會的文明
- 2014-11-25"好戰士"榮登"好人365"封面人物 福建全媒體融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