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坊教學點原先叫陽坊小學,地處嵩溪鎮最偏遠最艱苦的地方,當地人俗稱這里為"高地",海拔1000多米。10多年前,從這里外出,只有一條靠步行兩個小時的崎嶇山路。當年他就從這里開始自己的教師生涯,從此,他與群山為鄰,與清泉為伴,再沒離開過他的三尺講臺,至今堅守著家鄉父老那句"村里的娃外出上學不易,能幫襯著教他們讀點書、識點字"的樸實話語,一教便教了37年。37年,從一個躊躇滿志的有為青年到步履漸慢的花甲老人,他失落過、猶豫過,但一看到孩子們渴求知識的雙眼,聽到他們整齊卻略帶稚氣的讀書聲,他知道孩子們需要他,"高地"需要他,唯有堅持,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家鄉父老的承諾。
當時的陽坊小學環境不好,教學樓還是用黃土和竹篾夯起來的三間土屋,簡陋的教學條件讓陽壽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的凳子三條腿,有的二條腿。"陽壽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維修,較難修的就在雙休日搬回家里修。"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向學校要過一分維修費。"他自豪地說。他還就地取材,利用木棍、竹片等材料,制作了不少土教具,大大改善了學校的教學條件。之后他的"野心"越來越大--要為孩子們建一座新校舍。他上跑市、縣,下聯鄉鎮,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各級行政單位,從國企到諸多鄉鎮企業,錢從幾萬到幾百,物資由幾車水泥、磚頭到幾捆裝修線纜,他就靠自己一步一腳印籌集而來。沒工人怎么辦,他把事情向村書記一說,第二天村書記帶著村里所有的壯勞力來找陽壽生報道。3個月之后,一座2層的新教學樓拔地而起,還接通了自來水,極大地改善村里小學的教學環境。
當時農村經濟不好以及家庭觀念問題,孩子們除了生活條件差,學生輟學的現象也非常突出。每次遇到這種事情,陽壽生都會在第一時間趕到輟學孩子家中作走訪動員,實在拿不出錢的家庭,他會先幫孩子墊上學費。那時候,他還是民辦教師,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6.5元,學雜費從一開始的2.5元到后來的近百元,他自己也記不清墊過多少個孩子的學雜費,更不知道哪些孩子還了,哪些孩子沒還。雖然在墊學費上陽壽生算了糊涂賬,但教學上他一點都不含糊,在被勸回讀書的學生中,有一個叫江學忠的孩子后來考上了清華大學,如今博士畢業留美深造。
1989年春,他6歲的兒子因右手拇指和食指被炸住院。當時任畢業班班主任的他,為了不耽誤學生的復習,只能讓妻子在醫院陪伴。2013年秋天,他的妻子在田里干農活時不幸摔倒,小腿骨折住院。由于學生要開學報名注冊,他也只能先回到學校。與陽壽生同教一年段的另一個班的數學老師患腎病,住院2個多月。為了不影響這些孩子正常上課,他就自己一人承擔這兩個班的所有課程。對孩子們嚴謹的教學態度,曾使得他帶的班級多次在全鎮甚至全縣統考中獲得第一名,也曾經一度使其他村的孩子因為他而轉到陽坊小學來。
陽坊村地廣人稀、交通不便。多年來,隨著村民逐漸往山下搬遷,學校規模不斷縮小,并由于陽坊小學的環境惡劣,導致許多教師不愿意留在陽坊小學擔任教學工作,是陽老師用他的善良為家鄉留住了更多的老師。這種惡劣條件下,陽壽生作為本村人唯一能做的就是逢年過節把這些外地老師叫到自家吃飯,而對新來的老師更是倍加關心,剛開始教書的前一兩個月就像自家人一樣,每餐都把新同事帶回家吃飯。
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陽壽生,仍然不忘當初家鄉父老的囑托,還說"自己是這個地方的人,就想為這里的孩子做點什么,既然當了他們的老師,就希望他們完成學業,走出大山。"他表示只要村里有一個孩子愿意來學校,他都要繼續教下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27病重老人深夜獨坐街頭 暖心好人陪伴送其回家
- 2014-11-25請為好人點贊
- 2014-11-25讓“好人會有好報”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
- 2014-11-25好人邵建波用大愛推動社會的文明
- 2014-11-25"好戰士"榮登"好人365"封面人物 福建全媒體融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