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項裕興)
近年來,三明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探索經濟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良好的發展路子。近日,三明市委書記鄧本元就此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記者:三明的生態優勢在哪里?
鄧本元:第一,森林覆蓋率達76.8%;第二,水量足、水質好、水景美;第三,既有自然景觀也有人文景觀,既有自然美也有建設美。
記者:三明是怎么保持優勢的?有哪些亮點?
鄧本元:一是創新生態保護機制。我們堅持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建設,以林區生態文明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載體,在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發展林下經濟、主體功能區建設等方面開展先行試點。今年,我市躋身全國生態城市競爭力十強,泰寧縣成為全省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7個縣(市)通過省級生態縣驗收。
二是創新利益共享機制。我們加強組織方式、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的改造,促進農民以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入股的方式參與企業生產經營,使他們既能獲得資源出讓的收益、又能獲得加工增值環節的收益。尤溪仙林村、沙縣西霞村、三元星橋村等地的實踐正在起步。
三是創新資源有償使用機制。今年,我們圍繞促進生態資源資產化,著力推動重要生態功能區、重點流域、森林生態效益等補償機制創新,積極開展節能、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全力爭創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城市,閩江源被列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
記者:三明有8個縣取消了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如何引導地方政府轉換思路、尋找出路?
鄧本元:目前,我們正研究建立體現主體功能區特點的干部考核指標體系,提高民生保障、生態保護等工作的比重。同時,我們牢牢抓住產業這一根本,推動一產組織再造、二產技術改造、三產業態創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抓龍頭引領。以實施產業龍頭促進計劃為載體,加強與央企深度合作,改造傳統產業結構。突出49家龍頭企業,集中政策、集聚要素重點扶持,努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二是抓鏈條延伸。這兩年,我們以6條特色產業鏈為重點,加強產業鏈條梳理、整合、推介,推動上中下游產業緊密聯系、大中小型企業相互配套,一批產業鏈條正加快形成。
三是抓集群共進。我們圍繞“把一個產品做成一個產業鏈、一個企業做成一個園區、一個項目做成一個基地”的既定思路,推動企業向園區集聚,資源向龍頭集聚,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2家百億企業和1個超400億元產業集群。
四是抓創新提升。我們創新業態,目前全市近四成企業“上網觸電”,涌現出一批孵化基地,培育出一批電商企業新亮點;又加快推進中機院海西分院、國家重型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記者:實現生態和發展的融合共生,三明有了哪些具體實踐?
鄧本元:重點抓了六個方面——
一是圍繞發展生態產業,把好環保審批關,引進一批生態環保型好項目落地建設,去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500億元。
二是圍繞建設生態園區,推進園區污染治理和節能環保設施建設,培育一批省級循環經濟園區,努力打造產業強、環境美的生態園區。
三是圍繞培育生態城鎮,重點加快中心城市周邊重點組團開發,探索林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子;在縣城著力“建新城、管舊城、修古城”,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風格;在鄉村把“點線面”攻堅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建筑物立面改造、小流域治理等結合起來,鄉村面貌明顯改觀。
四是圍繞構建生態流域,把流域整治與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平整開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三條主要水系16個地表水斷面水質達標率98%,其中金溪、尤溪水質達標率100%。
五是打造生態景觀。六是倡導生態家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堅定信念與創新 共創文明發展新境界
- 2010-03-09[代表委員話文明]發展文化產業 創造新的文化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