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圖形 劉穎 制
因為創業屢次失敗,耗光了百萬積蓄,43歲的陳先生雖然沒有氣餒,準備東山再起。但他在17歲兒子面前卻被看扁,每次督促他好好學習,卻遭到兒子反駁:你自己都是個失敗者,沒資格教育人。
“為了兒子,今后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陳先生說,但今后自己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兒子,希望有人給他支支招。
假如你遇到這種情況,將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兒子成績不好 父親焦頭爛額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南岸聚豐江山里小區陳先生的家。這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2008年買的,雖然裝修不是很豪華,但布置得很溫馨、舒適。客廳里多處擺放著兒子從小到大的照片。
此時,陳先生一人在家,正為兒子的教育問題而焦頭爛額:緊鎖的眉頭,一臉的焦慮,讓這位43歲的父親,顯得更加蒼老、無助。
“我和他媽都沒讀多少書,做生意都是吃了沒文化的虧,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希望他能考個重本。”陳先生說,兒子小軍今年17歲,在主城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二。為了讓兒子出人頭地,不管上初中、還是高中,他都花錢選了所好學校。
但是,離高考還有一年多時間,小軍的成績處于班上中下水平。“這樣的成績,哪能考得起重本,連本科都難。”陳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時在兒子耳邊叮囑:一定要努力,爭取考個好大學。
兩次創業失敗 兒子看扁父親
“每次教育時,他常說知道了、知道了,臉上露出不耐煩的表情。”陳先生說,隨著年齡增長,兒子變得越來越有主見。
由于自己兩次創業失敗,他說的話漸漸不管用了。有時,兒子還會反駁:“你要求我這樣那樣,你自己呢,哪樣做成功的,還來說我。”頓時讓陳先生啞口無言。
上周周末,父子倆之間的矛盾終于爆發,至今兩人都沒說過話。
“當時我看他在書房里看書,心里還比較欣慰,可是走近一看,他在書里夾著手機,正偷偷地玩游戲。”陳先生頓時火冒三丈,一巴掌扇了過去。
“叫你好好讀書,你只知道玩,這樣不爭氣,你對得起我和你媽嗎?”面對父親的怒斥,小軍不但沒表現出悔意,反而仰起頭大聲吼道:“老漢,這幾年你做生意,做一次虧一次,一樣都沒成功,你這么失敗,哪有資格來教育我!?”
兒子的這一句話,戳中了陳先生內心深處的傷疤。他高高揚起的手放了下來,心中的怒氣無處發泄,他搬起一把木椅,狠狠地砸在地上,然后躲在臥室里,獨自慪氣。
家里落差很大 兒子難以接受
昨日中午,記者電話聯系上在校讀書的小軍。他說,以前家里雖然不是非常有錢,但是生活無憂,一家人有說有笑的,自己也過得很開心。但是近年來父親創業失敗后,家里的落差非常大,父母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自己在家中覺得十分壓抑。
“你為什么覺得父親是失敗者?”小軍說,父親雖然有干勁,但做事欠考慮,創業還未摸清市場就開始搞,第二次也是因此投入太大,所以不管做什么,都失敗。
“失敗的父親,就沒資格教育你嗎?”電話里,小軍稍稍沉默了一下說,當初說這話,的確有點過頭。小時候覺得父親很偉大,做生意很成功,現在做一次失敗一次,前后落差比較大。“他老批評我這樣做得不好,那樣做得不對,心里很難接受。”
【父親的話】
兒子,爸爸有話對你說
兒子,我有許多話要對你說,但長期在外奔波,一直以來,都沒有這個機會。我們父子平時接觸少,你不知道爸爸有多艱辛,以前跑業務時,風里來雨里去,為了這個家庭,從未叫過苦,因此也早早的落下了病根,造成腰椎間盤突出,即使這樣,我還是忍著疼,出去跑業務,這些都沒對你說過。
兒子,你知不知道,爸爸有多么的愛你!你是否記得那年我去廣州出差,你在電話里說,要吃廣東腸粉,上飛機前,爸爸買了一份剛出籠的腸粉,打包給你帶回來,怕路途顛簸打翻腸粉,爸爸一路提著趕回家,看你吃著開心的樣子,爸爸覺得很高興。在你考重點高中還差10多分的情況下,需要交4萬元,那時爸爸實在沒錢,硬著頭皮從親戚那里借了4萬元,給你交上,讓你高高興興走進新學校。
兒子,在過去幾年,爸爸創業屢次失敗,都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心里十分內疚和苦悶,但我認為,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爸爸都曾經努力過、拼搏過,即使過去失敗了,爸爸也從未氣餒,吃一塹長一智,今后還想繼續創業。
其實,在爸媽眼里,你也是個懂事的孩子:知道家里缺錢,你一直用著爸爸的舊手機,按鍵都不靈了;放寒暑假時,你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做飯。
對你的未來,爸爸從未失去信心,即使再苦再累,也會全力支持你讀書。你能否也像爸爸一樣,不管結果成功還是失敗,能否拿出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搏一下,作為父母的,也知足了。
【專家】
父親創業失敗
父愛仍然偉大
重慶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桂亞莉老師:小軍認為父親是個失敗者,并不是個例,代表了像他這樣一個群體的價值觀。他很大方面受到了社會風氣影響,把掙錢多少,當做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當父親從之前眼中的成功者變成了失敗者,前后對比,他覺得心里落差太大。但是,父親創業失敗,但父愛仍然偉大,值得所有人尊敬。價值觀的評判標準是多元的,作為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價值導向,不要一味以金錢作為愛孩子的手段,而是要讓孩子明白,成功標準是多樣的,不僅僅是用金錢去衡量。在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中,也不要把成功以金錢等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在平時給孩子傳達的,就是以物質作為成功標志,那么孩子勢必會受到影響。
【經歷】
父親三次創業
由成功跌落到失敗
陳先生來自萬州農村,高中畢業后就到廣東東莞闖蕩,打過工,跑過業務,開過工廠……掙得第一桶金后,他為了兒子回到重慶,在主城買房買車,手里還有一百余萬元的資金。沒想到,回家連續創業兩次,都失敗了。
第一次創業
掙下兩百萬身家
“當年初到東莞,跑業務很辛苦,每天一早提個包去擠公交、坐摩的,一個廠一個廠跑。”回想過去的情景,陳先生說,當時早上啃饅頭,中午就在路邊攤吃炒粉,天黑了才回家。后來賺了點錢,買了一輛二手車,這才稍稍輕松點。
2005年左右,東莞的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陳先生看中商機,拿出30多萬元積蓄,買來二手設備開了家規模不大的配套塑膠廠,專門生產產品包裝袋。幾年下來,他掙了近兩百萬元。
在外打拼,陳先生始終放心不下留守在老家、跟著奶奶一起生活的兒子。陳先生和妻子商量,為了給兒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夫妻倆決定結束沿海生意,回到重慶發展,把11歲大的兒子從農村接進城讀書。
2008年,夫婦倆回到重慶,全款購置了房產,二手車也換成了價值20多萬元的新車。裝修完新房后,陳先生手上還有一百余萬資金,他打算用這筆錢在家鄉第二次創業。
第二次創業
虧了20多萬元
想到其他行業不熟,陳先生回鄉創業還是干起老本行。2009年初,他投入50多萬元在渝北開了一家塑膠廠。妻子則當起全職太太,照顧正在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
剛開始,陳先生照搬東莞的模式,規模不大,穩扎穩打。本以為輕車熟路,工廠應該很快上路,但是出去跑業務時才發現,重慶的市場并沒有沿海那么大。
“為了拉業務,我開著車把主城區都跑遍了。”陳先生說,三個月跑下來,吃了數次閉門羹后,才發展了兩家規模不大的摩配廠家,要貨不多,自己每月虧損上萬元。
看著工廠虧損,那段時間,陳先生是吃不好、睡不著,頭發都掉了好多,天不亮就出去跑業務,但是效果仍然不好。連續虧損一年多后,他不得不痛下決心,將廠子轉讓,虧了20多萬元。
第三次創業
百萬積蓄耗光
2012年初,看到房地產市場火爆,陳先生又看中家具市場。由于有了失敗的教訓,他先到主城家具商場詳細考察了一番,最后決定投入100多萬元,在南岸開了家近千平方米的家具賣場。自己的本錢不夠,還找親友借了一些。
家具賣場開業不久,就遇上了連綿的雨季,首月營業額只有9萬多元,無疑給了陳先生當頭一棒。
“月營業額20多萬元才剛好保本,首月虧定了。”陳先生再也坐不住了,他印發了數千份廣告傳單,親自帶著員工上街散發,花錢在周邊樓盤做廣告。兩個月后,生意有了點起色,但還是虧損。即使這樣,他從未拖欠工資,沒有流動資金錢,就四處借錢也給員工們按時發放。
撐了一年左右,生意始終不溫不火,為了減少開支,他開始裁員,最少時只有兩名員工。去年年初,實在撐不下去了,他不得不黯然結束家具賣場生意。這一次虧了50多萬元。
為了兒子
父親準備東山再起
在渝北創辦塑膠廠失敗,對陳先生來說,只是傷及皮毛。但是家具賣場的失敗,卻讓他傷及筋骨,原來一百余萬的積蓄差不多被耗光。
為了生計,他不得不重新打工,在江北一家公司開車,妻子也結束了全職太太的生活,在超市當營業員。兩人每月收入5000多元。
“落差太大了,以前是老板,自己開車上班,現在成了丘二,給別人開車;以前經常出去旅游,現在連吃頓火鍋,都要猶豫再三……”昨日下午,陳先生妻子盧女士告訴記者,這幾年就像做了一場夢,人生大起大落。最令人擔心的是,兒子也慢慢瞧不起自己的父親,父子間隔閡越來越深。
“為了兒子,今后再苦再累,我也要堅持。”陳先生說,連續創業兩次都失敗,但自己還未氣餒,先去打工,準備東山再起。(重慶商報記者 韓政 實習生 羅賢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