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戰士呂云娥(左一)和低保戶吳春蘭簽定結對助困幫扶協議書
福建婦聯新聞網11月25日報道(本網記者 李琰之)
80歲的呂云娥阿姨是一名有著60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是抗美援朝戰場中的一名醫務戰士,現在是活躍在社區的資深巾幗志愿者。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1年,16歲的呂云娥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中的一名醫務戰士。
抗美援朝開始,黨和政府號召青年參加軍事干校,16歲的呂云娥正在讀高二,她毅然響應號召積極報名,但遭到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大家都勸她說,高中差1年就畢業了,去了連高中文憑都拿不到,親朋都為她可惜。呂云娥回應說:“我是團員要帶頭”,于是就上了戰場,她說 “祖國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去哪里”。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當年戰場上的小姑娘也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從一名新黨員成為有60年黨齡的老黨員,從一名醫務戰士、醫務工作者變成熱心公益、退而不休的醫務志愿者。
呂云娥為社區居民看病
“幫助別人我很快樂”
自1994年和老伴住進福州市鼓樓區安泰中心后,呂云娥就加入了軍門社區的志愿者隊伍,開始了自己的行善之路。
曾是醫務工作者的她,早已數不清為多少社區里的孩子看過病,也記不得為多少的老人量過血壓。
只要社區居民需要上門醫療幫助,她肯定二話不說,拿著體溫計、聽診器等醫療儀器就親自幫忙。這些年來,她不僅義務為群眾看病,還自備藥品解決困難群眾的不時之需。
在軍門社區,哪里有困難,哪里就能看到呂云娥忙碌的身影。她早已把社區當做大家庭,把街坊鄰里當做自家人。
當社區要新建圖書閱覽室,當她得知社區圖書存量不足時,就回家和老伴商量,連夜將家中的藏書整理捐獻給社區。當社區建設需要資金時,她也總是積極帶頭捐款。2007年,當她從電視新聞中得知寧夏遭受嚴重旱災時,她連忙捐出家中嶄新的毛衣、棉衣等,并捐款300元用于災區的抗旱救災。
呂云娥被鄰居們推選為社區居民代表,經常深入群眾中了解民意、傾聽社區群眾的呼聲,認真履行代表的職責和義務,及時向社區反映居民群眾的要求,為社區建設出謀劃策。
無物業小區整治、小街巷改造、植樹護綠、社區義務巡查隊……都少不了她的熱心支持和參與,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用自己的善行讓鄰里感受到她溫暖的愛心。
關于所做的一切,呂云娥只是說:“施比受更好,幫助別人我很快樂”。簡單的字句,道出了她內心真實的感受。
帶領家人加入志愿服務
呂云娥不僅自己參加志愿服務,還跟家人分享了志愿服務的快樂,帶著老伴一塊去參加志愿服務。
當得知社區鄰居李星夫妻都是殘疾人,家庭經濟困難,女兒的學費沒有著落之后,呂云娥不僅主動承擔起女孩每個學年的學費,一直到大學畢業。而且為了提高李星女兒的學習成績,她把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的老伴也拉了進來,讓老伴免費為小李補習英語。
呂阿姨常常主動對鄰居說:“你家孩子如果要補習英語,叫我老頭幫你。”
呂云娥老伴身體不好,當老伴生病住院的時候,20歲的孫子主動提出去照顧爺爺。當呂云娥要去幫助小區居民做醫療服務時,呂阿姨的孫子很支持理解,對她說:“奶奶去幫別人做點事情,自己也快樂”,他讓呂云娥放心,他會照顧爺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呂云娥的生活十分儉樸,對自己要求十分苛刻,但卻把愛心奉獻給社區困難家庭,她每月從有限的退休金中節省下100元、400元、500元,用來幫扶社區里的困難鄰里,這樣的愛心善舉持續了整整20年。
2003年10月中旬,社區特困戶廖大豐輕度中風,因無錢就醫只能回家臥床養病,她得知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當天夜里就上門為其免費打針、送藥,連續3個月,每天都親自上門為廖大豐看病、打針、量血壓,直到康復,在得知廖大豐因工廠倒閉而失業,妻子患有精神病,兒子還在上學的情況后,她主動提出與廖大豐一家結為幫困對子,每月資助廖大豐一家100元,逢年過節還買了許多禮品送給他們。一提起呂云娥,廖大豐便眼眶發紅,他哽咽著說:“要不是呂大姐,我恐怕早就動不了了,呂大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p>
幾年來,呂云娥先后與陳泰亦、廖大豐、林金金、楊祖紅、李星等8個貧困家庭結為幫困對子,以微薄的力量幫助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圓了上學夢。
20多年來,呂云娥堅持用大愛之心,做平凡小事,用愛心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