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娓娓道來中的力與美——《平易近人》內容摘登
形象比喻篇
反腐敗高壓態(tài)勢必須繼續(xù)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fā)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fā)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yǎng)癰遺患。——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
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懲治腐敗,發(fā)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在中國老百姓的語匯里,“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是常見的。比如,中國的父母講到孩子教育問題時,總是強調要“抓早抓小”,打好基礎;醫(yī)生在做科普講座時也會強調“有病馬上治”,不要小病拖延成大病,貽誤治療時機。“養(yǎng)癰遺患”則是一個成語典故,原意為留著毒瘡不去醫(yī)治,就會成為后患,寓意對壞人、壞事的姑息縱容,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
習近平借用“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不能養(yǎng)癰遺患”這樣的形象話語和成語典故,旨在說明在反腐敗這一重大政治任務上,必須提前介入,盡早干預,把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漸,把腐敗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意思是說,千里長的大堤往往因為小小的螞蟻洞穴而崩潰。腐敗問題也是這個道理。腐敗行為的發(fā)生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都是從小腐敗慢慢演變?yōu)榇蟾瘮〉摹>推渲卸鄶等硕裕诎l(fā)生問題之初,倘若有人給以提醒警告,就不會“一條胡同走到黑”。在腐敗分子的蛻變過程中,他們的理想信念之堤是一步步、一點點被擊破的。就此而言,在反腐倡廉這一重大任務上,“抓早抓小”就很重要了。及早打牢理想信念之堤,及早修補受損堤壩上的“癰”,及早解決小問題、小毛病,就能防止腐敗現象的發(fā)生、惡化和蔓延。
“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不能養(yǎng)癰遺患”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反腐倡廉工作上懲防并舉的新思想,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反腐倡廉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一方面,對于腐敗分子當然是要“零容忍”,觸犯法律必須受到嚴厲的制裁,“發(fā)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讓腐敗分子聲名掃地,付出沉重代價。這一點是堅定不移的。另一方面,還要建立有效的預防腐敗的機制,關口前移,積極預防,懲防并舉。這一點同樣重要。
“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需要有制度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強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建設,堵塞制度漏洞,強化依法行政、依制度辦事,不給腐敗分子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權力尤其是領導干部權力的監(jiān)督。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如果得不到監(jiān)督,法規(guī)制度就等于一紙空文,必然帶來腐敗的產生和蔓延。同時,還要加強對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廉潔教育,促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和政績觀,提高自我修養(yǎng)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自律意識,夯實拒腐防變的思想基礎。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古語,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一定要牢牢記住!
中國將致力于構建橫跨太平洋兩岸、惠及各方的地區(qū)合作框架。太平洋之所以廣大,是因為它沒有任何自然阻隔,我們不應該為它設定人為的阻隔。我們要發(fā)揮亞太經合組織引領和協調作用,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思想,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促進區(qū)域自由貿易安排的協調,深化區(qū)域一體化進程,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推動在太平洋兩岸構建更緊密伙伴關系,共謀亞太長遠發(fā)展。——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亞太地區(qū)要構建更緊密伙伴關系
“意大利面碗”現象一詞,源于美國經濟學家巴格沃蒂1995年出版的《美國貿易政策》一書,意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qū)域貿易協定(統稱“特惠貿易協議”)下,各個協議的不同優(yōu)惠待遇和原產地規(guī)則,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樣一根根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習近平借用“意大利面碗”這一經濟學用語,旨在說明亞太地區(qū)要加強合作,避免經濟、政治、安全等各方面出現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影響區(qū)域合作與發(fā)展進步。這一用語,也體現了習近平語言風格的另一特色:善于使用國際通用話語,言簡意賅地闡述復雜的國際局勢,并旗幟鮮明地表達中國的觀點和立場。
當前,亞太地區(qū)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發(fā)展?jié)摿Φ牡貐^(qū)之一,這一點,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表現得非常突出。然而,亞太地區(qū)的政治局面卻很復雜,盡管和平與發(fā)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亞太地區(qū)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層出不窮,少數國家內部政局動蕩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這導致亞太地區(qū)各國在政治,尤其是安全領域的“意大利面碗”現象比較突出。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亞太地區(qū)各國的高度重視,將會嚴重影響亞太地區(qū)甚至是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這也是習近平強調防止“意大利面碗”現象的原因所在。
就經貿關系而言,在亞太地區(qū),除了亞太經合組織,還存在多種貿易協定并存的局面,這些貿易協定之間必然存在一些相互沖突之處。在政治與安全上,一些國家拉幫結派是導致亞太地區(qū)不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此外,歷史遺留問題、地緣政治、領土紛爭等戰(zhàn)略利益沖突,也導致亞太地區(qū)國家之間關系復雜多變,時常波詭云譎,陰晴不定。因此,深化亞太區(qū)域一體化進程充滿挑戰(zhàn)。
要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亞太地區(qū)各國需要加強互信,加強團結。相互信任就像陽光一樣珍貴,一個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亞太是沒有未來的,亞太地區(qū)的和平與發(fā)展一定是建立在各國之間的相互信任基礎之上的。正如習近平所呼吁的那樣,亞太各國“不能互相踩腳,甚至互相抵消”,而是要相互支持,互利共贏,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應對各種挑戰(zhàn)。唯有如此,亞太地區(qū)的活力和潛力才會充分釋放。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避免可能的沖突和矛盾,必須建立亞太地區(qū)各國共同遵守的行動規(guī)則,APEC體系下的各項規(guī)則就是很好的典范。從維護亞太地區(qū)各國共同利益出發(fā)而制定的各類地區(qū)規(guī)則,應該得到各國共同遵守和維護。唯有如此,亞太地區(qū)各國才能形成合力,化解矛盾,抵御地區(qū)發(fā)展中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亞太地區(qū)已經形成了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事關本地區(qū)和平、發(fā)展、穩(wěn)定、安全的一切重大問題上,亞太各個國家作出的一言一行都應該是建設性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打氣、相互“補臺”的,中國愿意并正在為此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只要亞太地區(qū)各國做到了這些,就能防止“意大利面碗”現象的出現,亞太地區(qū)的活力和潛力就一定會充分釋放,地區(qū)的持續(xù)繁榮與發(fā)展就一定會實現。
俗文俚語篇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鍥而不舍地繼續(xù)推進改革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是中國當代詩人汪國真的現代詩《山高路遠》中的兩句。詩歌所包含的寓意是:困難之山再高,奮進者的雙腳都能將它攀登;人生之路再長,追求者的腳步都能將它丈量。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引用這一詩句,旨在向世界表達中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發(fā)展增添新動力的決心。
當習近平以堅定的語氣,向世界說出“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時候,正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正在進行深刻的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這必然伴隨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因而需要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決心。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但唯其艱難,才更需勇毅;唯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現實問題的復雜與艱巨,要求今天的改革者更自覺地把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結合起來,以制度創(chuàng)新撬動改革大局,用制度活力推動改革進程。中國已經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努力破解發(fā)展中出現的難題。
敢于對世界作出如此承諾,充分展現了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勇氣和堅定不移的決心。唯有自信的人,才會有執(zhí)著于自己所選擇道路的勇氣,才會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會在面對無數困難和挑戰(zhàn)時,絕不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堅守。
1992年,鄧小平曾在“南方談話”中表達他的暢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八大也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首三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從思想觀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重塑,再到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制度文明的涵養(yǎng),改革之路從無坦途。中國前進的每一步,無不得益于迎難而上,無不功成于化危為機。“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巴厘島堅定的中國聲音,再次傳遞這樣的信念: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前進,就有實現目標的那一天。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價值觀的養(yǎng)成重在青年時期
人人都要穿衣,都會穿衣,都在兒時便被父母引導著學會如何扣扣子。這是一項平常的技能,也是一項平日里天天都要重復做的動作。扣子要從上到下對齊扣好,否則衣服就會歪歪扭扭,這也是一個日常的普通道理。然而,從這普普通通的事情中又能升華出另一層深意,正如習近平告訴青年人所說的那樣:“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習近平談到的“人生扣子論”,對青年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很有啟迪意義。的確,人生就像扣扣子,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后邊的扣子就不可避免地會跟著錯,正如一個人如果將當官和發(fā)財聯系在一起,那么他“第一粒扣子”就錯了,以后,必然會一錯再錯,最終走向墮落,走向滅亡。
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成熟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會得到確立,并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發(fā)揮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青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種思想影響的時期。習近平在北大考察時對青年大學生提出的“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四點要求,為青年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它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認識世界、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未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時期樹立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今后的生活。青年會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立己修身,讓自己成長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未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就是告誡青年人不應為自己將會得到什么樣的職位而發(fā)愁,而應該發(fā)愁的是自己有沒有與這個職位相匹配的才學。青年人應當像君子一樣,不去擔心自己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只希望能不斷完善自我,得于心自然能形于體,別人自然也就知道了。被譽為“人民科學家”的錢學森在自己的青年時期,面對國難當頭的現實,堅決地選擇了航空報國的道路,就是抱著一顆赤子之心,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以一當萬千,以科學的力量報效祖國。在他的價值觀念中,國為重,家為輕,責任重于泰山。正是在這樣的價值觀的引領下,身處美國20多年的他,雖然已經享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榮譽和地位,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他在美國所獲得的一切,沖破重重阻礙也要回到他魂牽夢縈的祖國。他的回國沒有考慮自己將來會有怎樣的職位,更沒有從功利的角度去考量自己的回國是不是“合算”,他所考慮的,只是自己的所學是否能夠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一些貢獻,能夠為自己祖國的人民做點事。
這種考量是最樸素,也是最真實的,而促使他形成這樣決定的,就是他在青年時期樹立的價值觀念,也就是錢學森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青年時期正是積蓄力量的大好時期。“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這是李大釗對青年的希望。青年人應該保持青春之熱情、青春之追求,以更高的要求加強自身修養(yǎng),以更高的標準完成肩上使命。尤其是在人生之初就要把第一粒扣子扣好,找到正確的人生坐標,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然后大膽去鍛煉,勇敢去嘗試,讓心智在風浪中逐漸成熟,讓信念在追尋中日漸堅定。在工作和困難面前要多想一些“怎么干”而非猶豫“怎么辦”,多想一些、“我來干”而非推脫“我不管”。唯有如此,方能厚積薄發(fā),方能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擔起大任,順利完成國家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要選擇好正確的第一步,你到底想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想展現怎樣的生命風采。只有第一步選對了,只有第一粒扣子扣對了,你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人生是多彩的,世界是多樣的,關鍵是要選擇好自己的正確道路,也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第一粒扣子,必須把國家需要、社會期望和個人價值緊密結合。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才能有完美精彩的人生。
詩文引用篇
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以偉大創(chuàng)造能力著稱于世。“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好寫照。——2013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寫照
習近平在2013年底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的講話中,引用了《大學》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的原文是:“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其意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要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有的邦國,但其使命在于革新。”所以君子無不追求極致的完善。據說“創(chuàng)新”一詞濫觴于此。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之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開國君王成湯銘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原是說每天去除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開來則指思想的洗禮、品德的修煉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強調不斷革新。如果說“日新”尚且容易,“日日新”已是難能可貴,“又日新”則更難。中國雖然是個古老的國家,然“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創(chuàng)新反對因循守舊,。要求社會不斷變革圖強,要求為政者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更新思想觀念。正是因為有這種傳統,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做出了不少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在2013年的五四講話中曾引用這句箴言,鼓勵廣大青年走在創(chuàng)新的前列:“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當今世界,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21世紀中國的迅猛發(fā)展,創(chuàng)新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習近平引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中華民族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能力;更強調當代中國需要繼續(xù)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我們現在的干部遴選機制也是一級一級的,比如,我在農村干過,擔任過大隊黨支部書記,在縣、市、省、中央都工作過。干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yè)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干。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條件。——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的講話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基層歷練是干部成長的必修課
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指出優(yōu)秀的領導干部,必須經歷豐富的基層鍛煉,才能更好地樹立群眾觀點,積極為人民服務。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出自《韓非子·顯學》。宰相原是從國君的家臣發(fā)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即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此語原意為:賢臣良相都是從地方官提升起來的,作戰(zhàn)勇猛的將領也都是從士卒提拔上來的。它體現了韓非子的選人用人觀,即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尤其是國家的高層官員和將領,一定要從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中選拔。因為這些人來自基層,更了解戰(zhàn)場的形勢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夠更好地制定方針政策,否則處理政務、領兵作戰(zhàn)就可能是紙上談兵,耽誤國家大事。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你是才華橫溢,學識淵博,還是志存高遠,雄心勃勃,都必須在基層磨礪自己的“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干成“事”。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說的也是人在成就大事業(yè)之前,必要經歷一番磨難和歷練,而對領導干部來說,這種歷練的第一步應該是在基層。
注重從一線選拔干部,是我們黨一貫強調和堅持的干部工作方針;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工作,到艱苦地區(qū)、復雜環(huán)境、關鍵崗位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增長才干,是我們培養(yǎng)黨的干部的成功經驗。年輕干部經過基層的摸爬滾打,不僅可以砥礪品質,鍛煉能力,增強才干,更重要的是,能接地氣,能看到老百姓最真實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認識社會現實,讀懂中國國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僅適用于寫詩作文,同樣適用于了解國情民生。
【讀者心聲】
享受、感染、教育——馮俊(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特點,首先是來源于基層實踐和人民群眾,很多俗文俚語就是向基層群眾學習的,那是最接地氣的,說出來大家都懂。其次是來自學習研讀歷史經典,在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和古今中外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哲學思考的能力,健全了道德品質,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語言。第三是充滿理想信念的力量,有政治勇氣,敢講真話,敢于亮劍,敢于擔當。第四是說話低調平和,從容淡定,鏗鏘有力。第五是飽含豐沛的情感。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一種享受、一種感染、一種教育。領導干部應該學會怎么和群眾說話,要改善自己的說話方式和話語體系,用群眾愿意聽、樂意聽的語言,搭起與群眾溝通的橋梁,縮短與群眾的距離。
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蘇長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外交場合的講話,運用中外格言警句、名句諺語恰到好處,在通俗中蘊涵深刻道理,像珍珠一樣閃閃發(fā)光,深刻反映了大國領導人和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的思考,世界只有相互尊重,相互欣賞才能推動文明邁進。比如,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闡述國際關系的價值;談到團結的重要性,他經常說各國不能互相拆臺,需要互相補臺;講外交有的時候需要針鋒相對,但是也要講藝術,恰當的語言更強;講與周邊國家關系時,用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好鄰居,金不換”;在講到中國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的選擇和道路時,用了一句來自老百姓的俗語“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我認為這種話語方式,為國際關系理論和外交理論提出了來自中國的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范疇。
新視角、新詞匯、新動力——潘旭山(普陀區(qū)曹陽新村街道辦事處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總是令人耳目一新,引經據典,感覺句句都點在穴位上。我覺得閱讀《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對我有三個方面的幫助。第一增加了研讀講話的新視角,我們在領會講話精神的同時,也要學習總書記的語言藝術。這本書對相關詞句出處的追根溯源,也有利于對講話精神的準確把握。第二增加了群眾語言的新詞匯,基層工作直接面對人民群眾,要善于運用群眾語言來做群眾工作。總書記許多講話,平實中蘊含了大智慧,質樸中積聚了正能量,樸實無華的語言最能揭示深刻的道理。第三增加了讀書學習的新動力,日理萬機的總書記都能博覽群書,從書中汲取力量之源,我們普通黨員干部更加要努力讀書學習。
想讀、愛讀、愿讀——姚晨(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
《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對習近平總書記富有個性化的語言風格進行了整理解讀,讓我們普通民眾,特別是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想讀、愛讀、愿讀,覺得讀起來很過癮、很興奮、很解渴。看了書中有關總書記對于我們青年一代的教誨,真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總書記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古語,時刻提醒我們,目標尚未達成,不可放慢腳步,也不能低估困難,更希望我們青年一代要牢牢把握機會,孜孜不倦的努力拼搏;用“人生的扣子一開始就要扣好”來強調青年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形象、生動,讓我們過目不忘;運用了革命先驅李大釗的話語,“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年之人類,青年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傳遞出對于青年應該樹立遠大理想的殷殷厚望。
反腐敗高壓態(tài)勢必須繼續(xù)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tài)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fā)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發(fā)現問題就及時處理,不能養(yǎng)癰遺患。——2014年1月14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講話
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懲治腐敗,發(fā)現問題要及時處理
在中國老百姓的語匯里,“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是常見的。比如,中國的父母講到孩子教育問題時,總是強調要“抓早抓小”,打好基礎;醫(yī)生在做科普講座時也會強調“有病馬上治”,不要小病拖延成大病,貽誤治療時機。“養(yǎng)癰遺患”則是一個成語典故,原意為留著毒瘡不去醫(yī)治,就會成為后患,寓意對壞人、壞事的姑息縱容,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
習近平借用“抓早抓小,有病馬上治”、“不能養(yǎng)癰遺患”這樣的形象話語和成語典故,旨在說明在反腐敗這一重大政治任務上,必須提前介入,盡早干預,把工作做在前面,防微杜漸,把腐敗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古人云,“千里之堤潰于蟻穴。”意思是說,千里長的大堤往往因為小小的螞蟻洞穴而崩潰。腐敗問題也是這個道理。腐敗行為的發(fā)生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都是從小腐敗慢慢演變?yōu)榇蟾瘮〉摹>推渲卸鄶等硕裕诎l(fā)生問題之初,倘若有人給以提醒警告,就不會“一條胡同走到黑”。在腐敗分子的蛻變過程中,他們的理想信念之堤是一步步、一點點被擊破的。就此而言,在反腐倡廉這一重大任務上,“抓早抓小”就很重要了。及早打牢理想信念之堤,及早修補受損堤壩上的“癰”,及早解決小問題、小毛病,就能防止腐敗現象的發(fā)生、惡化和蔓延。
“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不能養(yǎng)癰遺患”體現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反腐倡廉工作上懲防并舉的新思想,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反腐倡廉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一方面,對于腐敗分子當然是要“零容忍”,觸犯法律必須受到嚴厲的制裁,“發(fā)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讓腐敗分子聲名掃地,付出沉重代價。這一點是堅定不移的。另一方面,還要建立有效的預防腐敗的機制,關口前移,積極預防,懲防并舉。這一點同樣重要。
“抓早抓小,有病就馬上治”需要有制度的保障。一方面,要加強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建設,堵塞制度漏洞,強化依法行政、依制度辦事,不給腐敗分子以可乘之機;另一方面,還需要加強對權力尤其是領導干部權力的監(jiān)督。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如果得不到監(jiān)督,法規(guī)制度就等于一紙空文,必然帶來腐敗的產生和蔓延。同時,還要加強對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廉潔教育,促使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起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和政績觀,提高自我修養(yǎng)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自律意識,夯實拒腐防變的思想基礎。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古語,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一定要牢牢記住!
中國將致力于構建橫跨太平洋兩岸、惠及各方的地區(qū)合作框架。太平洋之所以廣大,是因為它沒有任何自然阻隔,我們不應該為它設定人為的阻隔。我們要發(fā)揮亞太經合組織引領和協調作用,秉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思想,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促進區(qū)域自由貿易安排的協調,深化區(qū)域一體化進程,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推動在太平洋兩岸構建更緊密伙伴關系,共謀亞太長遠發(fā)展。——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亞太地區(qū)要構建更緊密伙伴關系
“意大利面碗”現象一詞,源于美國經濟學家巴格沃蒂1995年出版的《美國貿易政策》一書,意指在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區(qū)域貿易協定(統稱“特惠貿易協議”)下,各個協議的不同優(yōu)惠待遇和原產地規(guī)則,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條一樣一根根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習近平借用“意大利面碗”這一經濟學用語,旨在說明亞太地區(qū)要加強合作,避免經濟、政治、安全等各方面出現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影響區(qū)域合作與發(fā)展進步。這一用語,也體現了習近平語言風格的另一特色:善于使用國際通用話語,言簡意賅地闡述復雜的國際局勢,并旗幟鮮明地表達中國的觀點和立場。
當前,亞太地區(qū)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發(fā)展?jié)摿Φ牡貐^(qū)之一,這一點,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表現得非常突出。然而,亞太地區(qū)的政治局面卻很復雜,盡管和平與發(fā)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亞太地區(qū)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層出不窮,少數國家內部政局動蕩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這導致亞太地區(qū)各國在政治,尤其是安全領域的“意大利面碗”現象比較突出。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亞太地區(qū)各國的高度重視,將會嚴重影響亞太地區(qū)甚至是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這也是習近平強調防止“意大利面碗”現象的原因所在。
就經貿關系而言,在亞太地區(qū),除了亞太經合組織,還存在多種貿易協定并存的局面,這些貿易協定之間必然存在一些相互沖突之處。在政治與安全上,一些國家拉幫結派是導致亞太地區(qū)不穩(wěn)定的重要原因。此外,歷史遺留問題、地緣政治、領土紛爭等戰(zhàn)略利益沖突,也導致亞太地區(qū)國家之間關系復雜多變,時常波詭云譎,陰晴不定。因此,深化亞太區(qū)域一體化進程充滿挑戰(zhàn)。
要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亞太地區(qū)各國需要加強互信,加強團結。相互信任就像陽光一樣珍貴,一個相互猜忌、相互提防的亞太是沒有未來的,亞太地區(qū)的和平與發(fā)展一定是建立在各國之間的相互信任基礎之上的。正如習近平所呼吁的那樣,亞太各國“不能互相踩腳,甚至互相抵消”,而是要相互支持,互利共贏,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應對各種挑戰(zhàn)。唯有如此,亞太地區(qū)的活力和潛力才會充分釋放。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要防止出現“意大利面碗”現象,避免可能的沖突和矛盾,必須建立亞太地區(qū)各國共同遵守的行動規(guī)則,APEC體系下的各項規(guī)則就是很好的典范。從維護亞太地區(qū)各國共同利益出發(fā)而制定的各類地區(qū)規(guī)則,應該得到各國共同遵守和維護。唯有如此,亞太地區(qū)各國才能形成合力,化解矛盾,抵御地區(qū)發(fā)展中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亞太地區(qū)已經形成了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事關本地區(qū)和平、發(fā)展、穩(wěn)定、安全的一切重大問題上,亞太各個國家作出的一言一行都應該是建設性的,是相互支持、相互打氣、相互“補臺”的,中國愿意并正在為此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只要亞太地區(qū)各國做到了這些,就能防止“意大利面碗”現象的出現,亞太地區(qū)的活力和潛力就一定會充分釋放,地區(qū)的持續(xù)繁榮與發(fā)展就一定會實現。
俗文俚語篇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前進,就有達到目的的那一天。——2013年10月7日,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鍥而不舍地繼續(xù)推進改革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是中國當代詩人汪國真的現代詩《山高路遠》中的兩句。詩歌所包含的寓意是:困難之山再高,奮進者的雙腳都能將它攀登;人生之路再長,追求者的腳步都能將它丈量。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引用這一詩句,旨在向世界表達中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經濟發(fā)展增添新動力的決心。
當習近平以堅定的語氣,向世界說出“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時候,正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正在進行深刻的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這必然伴隨調整的陣痛、成長的煩惱,因而需要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決心。
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涉及各方面體制、機制完善。但唯其艱難,才更需勇毅;唯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現實問題的復雜與艱巨,要求今天的改革者更自覺地把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結合起來,以制度創(chuàng)新撬動改革大局,用制度活力推動改革進程。中國已經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方案,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改革,努力破解發(fā)展中出現的難題。
敢于對世界作出如此承諾,充分展現了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堅韌不拔的勇氣和堅定不移的決心。唯有自信的人,才會有執(zhí)著于自己所選擇道路的勇氣,才會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才會在面對無數困難和挑戰(zhàn)時,絕不選擇逃避,而是選擇堅守。
1992年,鄧小平曾在“南方談話”中表達他的暢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黨的十八大也提出,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回首三十多年的風雨歷程,從思想觀念的破冰到利益格局的重塑,再到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制度文明的涵養(yǎng),改革之路從無坦途。中國前進的每一步,無不得益于迎難而上,無不功成于化危為機。“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巴厘島堅定的中國聲音,再次傳遞這樣的信念:再高的山、再長的路,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前進,就有實現目標的那一天。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價值觀的養(yǎng)成重在青年時期
人人都要穿衣,都會穿衣,都在兒時便被父母引導著學會如何扣扣子。這是一項平常的技能,也是一項平日里天天都要重復做的動作。扣子要從上到下對齊扣好,否則衣服就會歪歪扭扭,這也是一個日常的普通道理。然而,從這普普通通的事情中又能升華出另一層深意,正如習近平告訴青年人所說的那樣:“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習近平談到的“人生扣子論”,對青年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很有啟迪意義。的確,人生就像扣扣子,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后邊的扣子就不可避免地會跟著錯,正如一個人如果將當官和發(fā)財聯系在一起,那么他“第一粒扣子”就錯了,以后,必然會一錯再錯,最終走向墮落,走向滅亡。
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成熟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會得到確立,并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發(fā)揮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青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最容易受到各種思想影響的時期。習近平在北大考察時對青年大學生提出的“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四點要求,為青年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它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認識世界、端正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未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時期樹立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今后的生活。青年會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立己修身,讓自己成長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未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就是告誡青年人不應為自己將會得到什么樣的職位而發(fā)愁,而應該發(fā)愁的是自己有沒有與這個職位相匹配的才學。青年人應當像君子一樣,不去擔心自己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只希望能不斷完善自我,得于心自然能形于體,別人自然也就知道了。被譽為“人民科學家”的錢學森在自己的青年時期,面對國難當頭的現實,堅決地選擇了航空報國的道路,就是抱著一顆赤子之心,希望在不遠的將來可以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以一當萬千,以科學的力量報效祖國。在他的價值觀念中,國為重,家為輕,責任重于泰山。正是在這樣的價值觀的引領下,身處美國20多年的他,雖然已經享有常人難以企及的榮譽和地位,卻毅然決然地放棄他在美國所獲得的一切,沖破重重阻礙也要回到他魂牽夢縈的祖國。他的回國沒有考慮自己將來會有怎樣的職位,更沒有從功利的角度去考量自己的回國是不是“合算”,他所考慮的,只是自己的所學是否能夠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一些貢獻,能夠為自己祖國的人民做點事。
這種考量是最樸素,也是最真實的,而促使他形成這樣決定的,就是他在青年時期樹立的價值觀念,也就是錢學森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青年時期正是積蓄力量的大好時期。“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這是李大釗對青年的希望。青年人應該保持青春之熱情、青春之追求,以更高的要求加強自身修養(yǎng),以更高的標準完成肩上使命。尤其是在人生之初就要把第一粒扣子扣好,找到正確的人生坐標,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然后大膽去鍛煉,勇敢去嘗試,讓心智在風浪中逐漸成熟,讓信念在追尋中日漸堅定。在工作和困難面前要多想一些“怎么干”而非猶豫“怎么辦”,多想一些、“我來干”而非推脫“我不管”。唯有如此,方能厚積薄發(fā),方能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擔起大任,順利完成國家和人民交給的任務。
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要選擇好正確的第一步,你到底想實現怎樣的人生價值,想展現怎樣的生命風采。只有第一步選對了,只有第一粒扣子扣對了,你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人生是多彩的,世界是多樣的,關鍵是要選擇好自己的正確道路,也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這第一粒扣子,必須把國家需要、社會期望和個人價值緊密結合。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才能有完美精彩的人生。
詩文引用篇
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以偉大創(chuàng)造能力著稱于世。“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好寫照。——2013年12月31日,習近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講話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寫照
習近平在2013年底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的講話中,引用了《大學》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的原文是:“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其意是:“如果能夠一天新,就要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有的邦國,但其使命在于革新。”所以君子無不追求極致的完善。據說“創(chuàng)新”一詞濫觴于此。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之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開國君王成湯銘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原是說每天去除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開來則指思想的洗禮、品德的修煉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強調不斷革新。如果說“日新”尚且容易,“日日新”已是難能可貴,“又日新”則更難。中國雖然是個古老的國家,然“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創(chuàng)新反對因循守舊,。要求社會不斷變革圖強,要求為政者不斷提高道德修養(yǎng),更新思想觀念。正是因為有這種傳統,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做出了不少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為人類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在2013年的五四講話中曾引用這句箴言,鼓勵廣大青年走在創(chuàng)新的前列:“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當今世界,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21世紀中國的迅猛發(fā)展,創(chuàng)新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習近平引用“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僅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擁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民族,中華民族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能力;更強調當代中國需要繼續(xù)創(chuàng)新,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我們現在的干部遴選機制也是一級一級的,比如,我在農村干過,擔任過大隊黨支部書記,在縣、市、省、中央都工作過。干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yè)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干。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條件。——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的講話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基層歷練是干部成長的必修課
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指出優(yōu)秀的領導干部,必須經歷豐富的基層鍛煉,才能更好地樹立群眾觀點,積極為人民服務。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出自《韓非子·顯學》。宰相原是從國君的家臣發(fā)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即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此語原意為:賢臣良相都是從地方官提升起來的,作戰(zhàn)勇猛的將領也都是從士卒提拔上來的。它體現了韓非子的選人用人觀,即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尤其是國家的高層官員和將領,一定要從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中選拔。因為這些人來自基層,更了解戰(zhàn)場的形勢和百姓的疾苦,也就能夠更好地制定方針政策,否則處理政務、領兵作戰(zhàn)就可能是紙上談兵,耽誤國家大事。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你是才華橫溢,學識淵博,還是志存高遠,雄心勃勃,都必須在基層磨礪自己的“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干成“事”。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說的也是人在成就大事業(yè)之前,必要經歷一番磨難和歷練,而對領導干部來說,這種歷練的第一步應該是在基層。
注重從一線選拔干部,是我們黨一貫強調和堅持的干部工作方針;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工作,到艱苦地區(qū)、復雜環(huán)境、關鍵崗位砥礪品質,錘煉作風,增長才干,是我們培養(yǎng)黨的干部的成功經驗。年輕干部經過基層的摸爬滾打,不僅可以砥礪品質,鍛煉能力,增強才干,更重要的是,能接地氣,能看到老百姓最真實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認識社會現實,讀懂中國國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僅適用于寫詩作文,同樣適用于了解國情民生。
【讀者心聲】
享受、感染、教育——馮俊(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特點,首先是來源于基層實踐和人民群眾,很多俗文俚語就是向基層群眾學習的,那是最接地氣的,說出來大家都懂。其次是來自學習研讀歷史經典,在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和古今中外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哲學思考的能力,健全了道德品質,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語言。第三是充滿理想信念的力量,有政治勇氣,敢講真話,敢于亮劍,敢于擔當。第四是說話低調平和,從容淡定,鏗鏘有力。第五是飽含豐沛的情感。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是一種享受、一種感染、一種教育。領導干部應該學會怎么和群眾說話,要改善自己的說話方式和話語體系,用群眾愿意聽、樂意聽的語言,搭起與群眾溝通的橋梁,縮短與群眾的距離。
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疇——蘇長和(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外交場合的講話,運用中外格言警句、名句諺語恰到好處,在通俗中蘊涵深刻道理,像珍珠一樣閃閃發(fā)光,深刻反映了大國領導人和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的思考,世界只有相互尊重,相互欣賞才能推動文明邁進。比如,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闡述國際關系的價值;談到團結的重要性,他經常說各國不能互相拆臺,需要互相補臺;講外交有的時候需要針鋒相對,但是也要講藝術,恰當的語言更強;講與周邊國家關系時,用了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好鄰居,金不換”;在講到中國的發(fā)展有著自己的選擇和道路時,用了一句來自老百姓的俗語“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我認為這種話語方式,為國際關系理論和外交理論提出了來自中國的新概念、新表述和新范疇。
新視角、新詞匯、新動力——潘旭山(普陀區(qū)曹陽新村街道辦事處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總是令人耳目一新,引經據典,感覺句句都點在穴位上。我覺得閱讀《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對我有三個方面的幫助。第一增加了研讀講話的新視角,我們在領會講話精神的同時,也要學習總書記的語言藝術。這本書對相關詞句出處的追根溯源,也有利于對講話精神的準確把握。第二增加了群眾語言的新詞匯,基層工作直接面對人民群眾,要善于運用群眾語言來做群眾工作。總書記許多講話,平實中蘊含了大智慧,質樸中積聚了正能量,樸實無華的語言最能揭示深刻的道理。第三增加了讀書學習的新動力,日理萬機的總書記都能博覽群書,從書中汲取力量之源,我們普通黨員干部更加要努力讀書學習。
想讀、愛讀、愿讀——姚晨(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
《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對習近平總書記富有個性化的語言風格進行了整理解讀,讓我們普通民眾,特別是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想讀、愛讀、愿讀,覺得讀起來很過癮、很興奮、很解渴。看了書中有關總書記對于我們青年一代的教誨,真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總書記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古語,時刻提醒我們,目標尚未達成,不可放慢腳步,也不能低估困難,更希望我們青年一代要牢牢把握機會,孜孜不倦的努力拼搏;用“人生的扣子一開始就要扣好”來強調青年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性,形象、生動,讓我們過目不忘;運用了革命先驅李大釗的話語,“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年之人類,青年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傳遞出對于青年應該樹立遠大理想的殷殷厚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11-25用好習近平開給文藝界的“藥方”
- 2014-11-17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紀行:建設機制活、產業(yè)優(yōu)、百姓富、生態(tài)美的新福建
- 2014-11-12龍巖市、區(qū)委文明辦組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
- 2014-11-04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引起福建廣大干群熱烈反響
- 2014-11-03習近平的長汀情懷 昔日“火焰山”變“花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