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的家鄉戲”網上展播活動在中國文明網正如火如荼的開展。翻開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家鄉戲”,我們發現味道十足,韻味十足。這些經典的地方特色家鄉戲,不僅僅歷史久遠,而且好多都以家鄉的味道,述說了家鄉的文明與傳承。(中國文明網)
在現代化科技鋪天蓋地而來的城市建設的熱潮里,城市文明正在隨著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地方在緩解了“經濟基礎”這一基本需求之后,開始謀求長遠發展,謀求城市整體水平的綜合發展。
逐漸完善的硬件設備彰顯了創建文明城市的成就。看著日漸干凈整潔的城市,文明有序的秩序,積極向上的公民,我們能感覺到一個個城市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增強內涵。而作為城市的主宰的的民眾,能夠積極投身到城市文明創建中,頗有“一腔熱血”的青春情懷。
但是,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本意雖好,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比如,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過于注重物質建設,傳統文化建設并不到位;比如,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對于當地的風土民情掌握不夠,導致城市的建設與民眾的需求不能完全一致;比如,文明城市創建過于注重“量”,在文化建設上的“質”略顯不足。
這些小問題,不能成為文明城市創建的“軟肋”。看著家鄉戲在全國的展播,筆者突然想到,在城市文明創建過程中,能不能將“地方味兒”的創建當做重點,再造一些有特色的家鄉文化?
取材于地方的家鄉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傳播優勢。“故鄉的歌是一支悠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還記得席慕蓉的鄉愁,曾經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還記得于右任老先生的鄉愁,豪邁中帶著遺憾;“回不去的家鄉,找不見的村莊”,還記得城鎮化建設中的鄉愁,迷失中卻又帶著美好。家鄉文化,往往代表著家鄉人民的所思所盼,可以說是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寄托對于家鄉的遙遠思念的一種表達形式,必然會隨著子女走遍大江南北,并且傳承后代。所以,家鄉文化的傳播優勢,也是家鄉文明的傳播優勢。
家鄉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助于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很多地方的特色傳統都有悠久的歷史,并且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衍生、不斷創新的。就拿京劇、黃梅戲、皮影戲等一些經典而又廣為人知的“家鄉味兒”表現形式來看,不同點就是很具有地方代表性并且特色味道明顯,相同點則是都濃縮了純粹的傳統文化精粹。將弘揚傳統文化由口號變為實際行動,其實結合文明創建,在地方有組織、有目的、有水準的推進地方特色文化這一表現形式,往往比宣傳的效果更好。試想,老人們悠閑地哼兩句傳統歌謠或者傳統戲劇,豈不是對子孫的印象更為深刻?
家鄉文化的鋪開,攤子可以不大,質量卻必須精致。城市建設可以借鑒,但是本土文化則容不得太多的借鑒,具有文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家鄉文化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致。只有精致的東西,才能被家鄉人廣為接受,并且迅速落地生根,進而不斷地自我繁衍,自我提升,進而在文明城市的創建過程中,造就無可比擬的永恒文明。
家鄉自信成就區域自信,區域自信挺起民族自豪,民族自豪撐起文明傳承。不妨在城市文明創建過程中,多加點文化的“地方味”吧,讓城市文明創建有載體,有支撐,更有靈魂。(江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