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兩名公交輪胎修理工謝舒明和彭龍,利用休息時間義務上街錘釘,從源頭消除車胎被扎隱患,大家親切地稱他倆為“錘釘兄弟”——連日來,楚天都市報《錘釘兄弟小善大愛》系列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面對質樸的“錘釘兄弟”,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程明感慨,“錘釘兄弟”的舉動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人性中最可貴的光亮。一絲不茍地開始、一以貫之地堅持,“錘釘兄弟”身上體現了一種擔當,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播了很強的正能量。
“積小善,成大愛。”“錘釘兄弟”用實際行動和敬業精神。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
“錘釘兄弟”是很普通的人,他們從事輪胎修理的崗位也很平凡。但他們在修理輪胎中,能總結出更經濟、更節約、更務實的辦法:修理輪胎,不如上街錘釘,從源頭消除扎胎的隱患。這就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表現。同事們親切地稱他們為“錘釘兄弟”,也是對他們“愛崗敬業”精神的最高褒獎。
“錘釘兄弟”的事跡,體現了勞動者“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錘釘兄弟”事跡的基礎,也是我們立業立德的前提。對這八個字,大家都耳熟能詳,在各自崗位上也都在這樣做,也都能夠做得到。但要始終抱著這樣的信念,踏踏實實、持之以恒地把這八個字踐行到每天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我們向“錘釘兄弟”學習,就是要學習“錘釘兄弟”“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把平凡小事做精做細,持之以恒,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精益求精,多動腦筋,勤于思考。
中國自古就有“家國天下”的情懷。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都會在社會中追求自我價值,并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但不論我們從事什么職業,在哪個崗位,這種價值最終還是通過反哺社會實現的。“錘釘兄弟”的事跡,體現了小善大愛的主人翁精神。他們把自己當成是公交集團的主人、交通行業的主人和武漢這座城市的主人,將修理輪胎工作延伸到消除扎胎隱患的義務服務中,將修好輪胎、保障公交安全和市民出行作為自我價值,及時發現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細節瑕疵,用小善舉彰顯對城市文明的呵護和對社會的關愛。
我們需要更多像“捶釘兄弟”這樣的人,不計較得失,不計較付出,不計較成本,像“錘釘兄弟”一樣,不分“分內分外”,從小事做起,以善為樂,完善每一個服務細節,多傳遞一些正能量。向“錘釘兄弟”那樣,自覺地把個人的追求同行業發展、城市發展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把個人的奮斗融入城市發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洪流中去,在火熱的事業中實現人生價值。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敬業勤業,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在本職崗位上創先爭優,爭創佳績。
學習“錘釘兄弟”的精神,堅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熱情關心幫助他人,努力成為新風正氣的傳承者、道德規范的維護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者、良好風尚的創造者。(特約評論員 黃躍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