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再次細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深深感覺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瞻遠矚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戰略思想。聯系到最近開展的第四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節目征集,更讓我對群眾的文化最有生命力有了更深層次的體會。
將這臺全國社區網絡春晚與央視春晚進行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央視春晚的節目從藝術性和觀賞性上來說,確實高出不少,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的內容包含面的廣度和地方特色卻是央視春晚無法比擬的。正如一個好像優雅的陽春白雪,一個仿佛樸實的下里巴人,在我看來,無所謂哪個更好哪個更差。
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已經舉行到了第四屆,從前三屆的情況來看,一屆比一屆參與的社區更多,一屆比一屆選送的節目更精彩。據了解,第三屆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參與社區8000多個,報送節目10000多個,參與演出10萬多人,點擊率更是達到3億多次。縱觀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文藝演出,印象中還沒有一個演員人數就達到10萬的。一方面這說明全國社區網絡春晚在全國各地已經成為了老百姓過年前的一件文化藝術大事件,另一方面更說明老百姓在物質生活達到一定層級后對精神生活有著更多的需求。
結合習總書記的講話和全國社區網絡春晚,我們不難發現,習總書記是真正了解文藝的根本性的,他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文藝的發展方向和生命源泉。正如有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廣場舞大媽”這樣一個群體。雖然有些時候會有一些矛盾的產生,但這也正說明群眾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群眾歷來是文化藝術的締造者與傳播者,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光輝文化,都是從群眾中來,并通過他們的口口相傳與刊印成冊流傳至今。文化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推動車輪的重要力量之一。當前社會,藝術成為了有形之物,藝術從業人員也以出場費的檔次來區分,這造成了文化藝術與群眾之間的脫離,在某些時候成為了“空中樓閣”。更有甚者,人民群眾對他們只有“用腳投票”。
說實話,近幾年的央視春晚中,我只記得那首《時間都去哪兒了》,其他的基本是過耳就忘,相反在空閑時候,隨意哼哼出來的卻是《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等所謂“神曲”。或許很多人會以為不齒,但在中國大陸上的眾多廣場上,有多少大爺大媽都在伴隨著這些“神曲”翩翩起舞。能得到群眾認可的“神曲”完全打敗了殿堂之上的高雅音樂,其生命力可見一斑。
我認為,群眾的文化藝術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體現,一方面是按照習總書記所說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扎根在群眾中吸取營養和創作靈感,創作出更多的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另一方面,是根據群眾的需求,積極正面的進行引導,優秀作品的傳播當做自己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宣傳,使其深入人心,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劉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