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蚌埠市一名六旬“空巢老人”獨自死在家里,一周后才被鄰居發現。據了解,老人有兩名女兒,但都不在身邊,老人嗜好養犬,家里曾養了近十條狗。在老人死后,尸體遭到了他所養的群犬的分食。(11月24日《安徽商報》)
這則新聞看后不僅讓人同情痛心,更讓人引發對“空巢老人”關愛的問題。就拿福建來說,據《2013年福建省老齡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福建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476萬人,其中空巢老人有107.69萬人,這個數據每年都在遞增。嚴峻的養老問題,將政府及老人的子女推向風口浪尖。一時間,各方想破腦袋推出各種方式給老人提供各種社會照料,如養老機構、居家養老等,卻恰恰忽視了養老主體——老人的聲音,他們想怎么度過晚年?
近年來,筆者一直在關注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發現這些不管是呆在養老機構的還是居家養老的老人,比起物質需求來說,精神需求更緊要。而缺乏交際交流對象成了他們空虛、不安甚至厭世等心理問題產生的主因,也就是缺個人說話。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是成立志愿者援助隊伍,奉獻“愛心”交流。不少老人空巢由于子女長大,因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在身邊,使他們面臨“空巢”的親情饑渴,這方面在失獨老人中表現的尤為明顯。與志愿者協會共建愛心隊伍,利用志愿者的愛心,與老人溝通,聽聽他們當年的故事,給他們講講外面的世界,讓老人的精神世界有色彩。
二是完善養老護理機制,心理醫生介入預防。日常護理和社會照料是當前政府最關注、也是投入最大的養老方面,但這遠遠不夠。據《三湘都市報》報道,11月20日早上,湖南株洲一“空巢老人”從六樓縱身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身邊的護工每天都和老人相處,只知道“他經常睡不著覺,精神不太好,平時也會說‘不想活了’之類的話”,卻“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缺乏精神慰藉成了對許多“空巢老人”更大的傷害。因此,政府可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向學校或研究機構購買老年人心理輔導課程或培訓。通過專業心理醫生的輔導,知曉老年人的心理變化,預防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發生。
三是搭建交流平臺,組建說話圈。交流要看對象,也要有氛圍。近年來,養老機構及社區養老部門也在積極搭建交流平臺,他們或在重陽節舉辦活動、或在小區設置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等,為老年朋友豐富空閑生活。但這樣的平臺較為單一,且次數有限。為此,社區可以將“道德講堂”搬進服務機構,讓社區空巢老人參與,讓他們說上兩句,評議意見;可以成立老年和諧隊,幫助社區監督衛生,做做動員社區和諧的工作等,讓空巢老人有話說,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沈雅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19“一號全通”服務空巢老人
- 2014-11-12將樂縣“孝心傳遞·關愛空巢老人”公益廣告獲佳績
- 2014-11-12永安“三助”康樂點:讓農村空巢老人不再孤單
- 2014-10-29社會對空巢老人養老應有所作為
- 2014-09-15廈門海滄區:兩岸義工同行,關愛空巢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