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陽縣柏樹鄉華溝村有2000多人,大部分年輕人外出打工后撇下一群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們年齡大了管也管不了。在汝陽縣文聯工作的該村村民周戰政,每次回家發現村里的孩子放學后不回家,常出去干些冒險的事兒。到了夏天,不是光屁股下河摸魚,就是爬到樹上掏鳥窩,有些孩子甚至翻墻到鄰居家撬柜子,甚至是溺水而亡。于是,周戰政免費教留守兒童演奏樂器,自掏腰包舉辦“留守兒童俱樂部”,奏響屬于他們的樂章。(11月24日《洛陽晚報》)
在“兒童俱樂部”中“免費學音樂”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家長們都開始把孩子送到周戰政這兒。新奇學習中的成就感、集體活動的快樂、像模像樣的演出活動等等,讓不少留守兒童對俱樂部開始樂不思返,從集體活動中體會到了快樂和信心。可以說,小小的“留守兒童俱樂部”,卻拴住了大部分留守兒童的“野心”。
學習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提升人文綜合素質的過程,何況,這種富有情趣的集體活動,更讓留守兒童從“爸爸媽媽管不到、爺爺奶奶管不好”的監管空白中走出來,融入到集體,融入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中。這有利于緩解他們內心對親情的渴盼,有利于治療他們的孤寂和郁悶、心理自卑和內向等“留守心理疾患”。長期浸潤在“留守兒童俱樂部”的歡聲笑語和音樂熏陶之下,這些留守兒童,會一天天文明和健康起來,這樣的良好結果,完全是我們追求和盼望的。
小小的“留守兒童俱樂部”,體現出一個公民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呵護與付出,極具教育內涵和關愛魅力。一個周戰政所組織的“留守兒童俱樂部”的魅力展現,不僅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讓人敬仰和欽佩的公民責任,以及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關愛和呵護之善,同時也昭示出一個道理,那就是:只要我們每個人都伸伸手,解決留守兒童的社會共性問題,不會長期沒有效果。對于社會各界、基層組織和公民個體而言,關愛留守兒童應成為一種公民責任,只要我們伸伸手,哪怕是一種簡單的關心和愛的干預,對于留守兒童而言,都將是他們成長的甘霖和春天,都將是對他們的愛與呵護。
因而,我們每個人,每個基層組織,每個農村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士,都應該學習周戰政,有條件的積極關心呵護留守兒童,沒有條件的,也要創造條件,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環境和氛圍,真正關愛和呵護留守兒童,讓他們走出“留守”給成長、給心理、給家庭親情帶來的夢魘,讓陽光永駐在留守孩子們的心間。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曾導演了一部著名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講述了音樂家馬修到法國一所鄉村學校當助理教師時,通過音樂打開“問題兒童”封閉的心靈的故事。而汝陽縣柏樹鄉華溝村村民周戰政成立“留守兒童俱樂部”,免費教留守兒童演奏樂器,無疑也是在用音樂和關愛,奏響屬于留守孩子們的成長樂章,無疑更是在用關愛為留守兒童迎來一個成長的春天。我們每個人,每個社會組織,如果都能這樣伸伸手,那么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就能有一個成長的春天?。ㄔS朝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11福安:慰問留守兒童 關愛春蕾學生
- 2014-11-05福清41名村女組"愛心媽媽幫幫團" 給留守兒童當"媽"
- 2014-10-13東山縣“愛之翼”志愿者服務隊關愛留守兒童
- 2014-09-22百名留守兒童游武夷
- 2014-09-02泉州市泉港區多措并舉構筑留守兒童“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