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提出,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看到習總書記這一動人肺腑之言,不禁想到電視劇《鄭和下西洋》中明成祖朱棣說過的一句話:編修《永樂大典》不是為了網羅典籍崇舊泥古、厚古薄今,而是為了收集好、整理全浩如煙海的中華古代文化,留給子孫后代學習借鑒、汲取營養。是的,作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面對璀璨豐富的古老文明,我們不能封塵鎖故、坐守陵碑,更不能沉浸在祖功蔭業里夜郎自大、自我陶醉,很需要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平靜的心、進取的心,來尊重與思考中華文明的豐厚內涵、發展外延。
尊重源于自豪,思考為了傳承。習近平在集中學習后的講話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風物博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四大發明,三教交輝,諸子百家,二十四史,圣賢輩出,淵遠久長。在深沉厚重的燦爛文明面前,我們不能忘記先智圣哲的漚心瀝血,不能忘記賢明孝達的禮義典模,不能忘記仁人志士愛國忠舉,我們應為自己擁有智慧的祖先、豐富的歷史遺產,而永恒地感動和一生的敬畏;同時,更有義務、更加義無反顧地去思考如何繼承好、弘揚好祖宗流傳下的精神財富,代代薪火相傳,世世生生不息。
尊重源于自信,思考為了創新。習近平在學習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我們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不能數典忘祖、妄自菲薄”。我們尊重中華歷史文明,就是中華民族的理性思維,尊重中華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心理,從而對流淌于自身血管里的文化基因自信而愛惜。對于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共和國公民,更要以古老的歷史文化為鏡子,在民族自信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深刻反思歷史經驗教訓,牢記先賢遺訓警示,在改革的“深水區”、“攻堅期”,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尊重源于自強,思考為了發展。習近平在學習中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充分發揮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偉大智慧,也需要充分運用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積累的偉大智慧”。久遠漫長的中華文明,那些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無不凝聚著我們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巨大動力;那些亂世動蕩的深刻教訓,又無不蘊含著我們居安思危、破解大事難題的智慧源泉。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強國之路必先自強,中華民族矗立于世界之林必須萬眾一心、同舟共濟、自強不息。實現偉大中國夢、強國夢、強軍夢,我們有責任對中華歷史文明深入了解,有必要對今古社會、形勢時局積極探索,總結歷史規律,分析政策利弊,理出發展之路。
泱泱大國,皇天厚土,悠久歷史,璀璨文明。中華文明如陽光般溫暖亮麗、魅力無限、生機永存,是澤被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創新前行的恒久力量。讓我們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榮耀,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認知,在文明的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自強不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陸詩秦)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