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50歲的邵建波做了20多年慈善。很多人記住他的名字更多的不是因為他的慈善事業(yè),而是小說《林海雪原》同名主人公少建波。邵建波曾遭遇過形形色色的索捐者。2007年10多名索捐者找不到他,竟找到了他69歲母親討說法。他們把求助的失落與對邵建波的不滿發(fā)泄到了老人身上,老人被氣得當場吐血昏迷,最終搶救無效去世。他說:“無論是高調慈善還是低調慈善,都被公眾誤解,被罵成是“作秀狂人”,這真的很難受”。(11月20日《中國青年報》
邵建波這幾年的捐款是不少的,這幾年的捐物也是不少的。他關注的范圍很大,既有對普通人的關愛,也有對公職單位的支持。媒體的聚焦,讓他有了一定的名氣,名氣帶來了好處,提升了人們對他的慈善行為的認知度,方便了他的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但是,也帶來了不小的傷害,各種諷刺挖苦,各種言語攻擊,都接踵而來。有人懷疑他的目的,有人懷疑他的真誠。
可以說,邵建波的慈善之路是艱辛的。高調慈善的時候,有人說他真會作秀,低調慈善的時候,又有人說他是故弄玄虛。在這種往左走不行,往右走也不行的輿論壓力之下,邵建波顯得很是為難,甚至有點迷失的感覺。
其實,無論邵建波是高調還是低調,這都不應該是關注的焦點,我們只需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有益于社會?無論邵建波的出發(fā)點是什么也無所謂,我們只需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幫助了一部分人?對于慈善這樣的事情,我們何必逼著別人必須是陽春白雪呢?慈善事業(yè)是項復雜的社會工程,即使不完美也值得我們去鼓勵,去期待。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去做不完美的慈善,不完美的慈善多了,就會開出完美的慈善之花。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索捐。這些年來,就是因為不能滿足索捐者的要求,邵建波被推到了口水的包圍之中。對于這些需要社會救助的人來說,他們的心情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正處于人生的沼澤地帶,正經受著人生的凄風苦雨,在索捐難以被滿足的時候,有點情緒也在所難免,這都是因為他們存在這病急亂投醫(yī)的心理,他們想拼命的抓住一棵救命的稻草。這些索捐者更應該做到“將人心比自心”。邵建波畢竟只是一個個體,即使他的善心如菩薩,又能如何?他沒有普度眾生的能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24廈門獲評首批慈善城市 慈善感恩朗誦演唱會昨舉行
- 2014-11-14廈門新獲10個第二屆“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
- 2014-10-292014胡潤慈善榜發(fā)布 福州薛行遠家族成福建首善
- 2014-10-27期待“校友捐贈”匯成慈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