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共治共享,共建兩岸和美家園
社區近距離服務居民百姓。
今年元月,廈門獲批第二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去年來,市委市政府圍繞“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目標,探索適應兩岸交流與整合需要、政府主導和群眾自治相結合、城鄉服務一體化與差異化發展相結合的社區治理體系,形成政府、社會、居民多元治理的路徑與模式。
民聲傾聽室、民情調查隊、民智議事廳、民心服務社,這是海滄興旺社區的“四民家園”,為新老廈門人在社區事務中響亮發聲搭建平臺,成為社區共治的陣地。
在曾厝垵社區,5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創者在此經商和生活,以文創會和業主協會為主體的公共議事理事會,搭建起一個居民、商家、游客三方良性溝通、自我管理的平臺,開創了全國“村改居”社區多元共治、轉型升級的新模式,昔日的“城中村”華麗地蛻變為“中國最文藝的小漁村”。
共同締造,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廈門通過創新理論,發動群眾,從為民作主變由民作主,從單向管理轉向激發社區組織、業主組織、駐區單位等多元治理,重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變政府唱主角為群眾唱主角。
同時,廈門發揮對臺獨特的區位優勢,不斷開創與臺灣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廈門借鑒臺灣社會營造經驗,催化社會組織、催生融合機制、培育“社區領袖”,參與社區事務管理。湖里區興隆社區居委會聘請熊麒、思明區官任社區聘請王萬發等一批熱心公益事業的臺胞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助理,參與社區居委會會議或日常管理。海滄區的長庚醫院成立全省首支由臺胞組成的“臺胞義工同盟”“臺胞太太義工隊”等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醫療義診、心理咨詢、親子教育等服務活動,同時帶動思明、湖里等區形成“兩岸志工+社工+義工”的服務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湖里區金山社區原黨委第一書記盛運昌作為我國唯一代表應邀參加澳大利亞悉尼市舉辦的“社區塑造未來”的國際研討會,推介“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引起強烈反響。近日,湖里區禾山街道禾盛社區馨雅藝術團走出了國門,“飛”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市開展藝術交流,他們表演的節目讓老外們都豎起大拇指。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