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建設的南安樣本
開發利用文化資源活起來
南安文化底蘊深厚,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有8處、14處、58處,有9類61個項目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歷史古跡、革命舊址、民間藝術等,其中30多項與特色文化村創建活動有關,比如官橋鎮內厝社區的比干文化、柳城街道下都村的李贄文化、羅東鎮羅東村的木偶戲文化。
南安市委宣傳部部長黃文福說,在特色文化村創建過程中,南安不僅借助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基層文化建設,同時還系統整理價值較高的文物古跡、傳統工藝、民間藝術等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發展文化旅游。
“首先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將創建特色文化村與改造村容村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結合起來,與發掘文化的經濟價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讓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激發他們創建特色文化村的熱情。”黃文福說。
卓厝村位于南安“四大山頭”之一的向陽鄉,地處山區,植被覆蓋率高,生態資源豐富。近些年,該村大力培育芳香產業,建成120畝黃花菜基地和30畝純種芳樟示范基地,并結合古樹群等資源,將特色文化村創建融入到原生態旅游發展之中,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品牌。“除了農作物種植收益外,每個社員每月可增加一兩千元的旅游收入。”該村山夫生態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林連生說。
與卓厝村不同,金淘鎮占石村走的是紅色文化旅游路徑。該村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擁有葉飛故居、紅二軍游擊隊隊部等10多個紅色景點。今年5月,落戶于占石村的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也建成開館。
“我們一直致力于打造紅色文化名村,目前,占石村已被列入泉州市紅色旅游A線首站。”占石村村支書葉志勇說,通過開發文化旅游產業,預計每年可接待游客數萬人,為村里增收20萬至30萬元。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