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聯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會長、國家一級編劇高滿堂:
創作中堅持為人民立傳
要堅持以人民為創作中心,“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多次提到人民這兩個字,深刻解答了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發人深省。
這些年,一些文藝作品中出現了脫離人民,只為滿足少數人或極端小眾獵奇的現象。我國有著數億農民、產業工人,但表現反映他們的文藝影視作品卻越來越少,這不能不說我們的文藝已經漸離漸遠了這些社會的主體和中堅力量。
誰來為他們立傳?我在創作中始終堅持一個創作原則,那就是我所寫的人物,必須是那些歷史不能忘記的人,那些給我們精神力量和思想價值的人,那些給我們勇敢和快樂的人,那些共和國不能忘記的人,一句話:真正的中國人。在市場化的今天,要堅持這樣一個創作原則,必須要付出更大的辛苦,忍受更大的孤獨,換言之,正是你的不懈堅守,作品才能更具個性,遠離跟風模仿和復制,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
我每寫一部劇,首先必須下去生活,去接地氣,接磁場,去傾聽感受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當年,電視劇剛進入市場化的時候,工業題材人人躲避,根本沒人做。我深入到大連特鋼廠,工人們見到我說:高老師,你不寫皇帝太監娘娘,到我們車間干什么?我們工人還能上電視嗎?我說,我就是來寫你們的,不把你們搬上屏幕,我就不離開大連特鋼!我聽到了熱烈的掌聲,這掌聲叫我終生難忘!我斷斷續續在大連特鋼采訪了三年,寫出了《大工匠》,后來又在鞍鋼采訪,寫出了《鋼鐵年代》。2005年,我決定要寫《闖關東》,還是那條老路子,下去!我從大連出發,采訪了200多人,足跡遍布遼吉黑魯西南,行程7000多公里,正是在生活的熔爐中,我采集到了藝術的金子。
為人民立傳,其二要付出勇敢和艱辛。市場化的今天,投資方要三快:快寫、快拍、快播。這“三快”決定了我們有相當一部分影視作品成了快餐,成了市場的奴隸。編劇成了機器,故事成了貨幣,哪有投資方讓編劇下去深入生活、深入實際的呢?但我知道最簡單的一條道理:在文藝創作中,你只有吃的是草,擠出的才是奶。為采訪創作《闖關東》,我在黑河出過車禍,在青崗子一病7天,險些出人命;為了寫《鋼鐵年代》,在煉鋼爐旁差點出大事故。至于招虱子,晚上掉進茅坑里,那就不算事兒了。
為人民立傳,其三要經得起誘惑。5年前,我就想寫一部農民60年歷程的劇本,叫《老農民》。我國有幾億農民,我們的熒屏上農民的故事和農民的形象實在少得可憐。即便有,也是片段式的,喜鬧劇式的,并不是農民最本質最真實最生動的生活,農民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我們的下一代根本不知道。我想給我們的后代留下一部農民的電視劇正史。我下遼寧,去河南,又三下山東,用了5年時間,走了5個省。后來有人出大價錢,讓我改成一部農民喜鬧劇,再說白了,就是寡婦、拉幫套、搞破鞋、生出的孩子不知誰是爹那一路。在這種誘惑下,我沒有動搖,我知道守住寂寞就是勝利,一寫就是5年。
這些年,為了創作劇本,我走了太多太多的路,尋找到了一座又一座題材的寶藏和藝術的感動。想象力決定一個作家能走多遠,要使你的想象力更加豐富,應該到生活中去;作為一個編劇,如果你不想關閉情節的大門,每一部作品都能給觀眾講一個新鮮故事,應該到生活中去。為人民群眾立傳,人民群眾就歡迎你,健康的市場也一定歡迎。今后我仍然要繼續沿著“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這條路走下去。最近為了創作電視劇《運河風流》,我四下濟寧調研采風,經常住在微山湖聽年長的漁民講故事,收獲很大。這部劇完成以后,下一步,我將帶上幾位主創到廣西去,開始海上絲綢之路題材的采訪挖掘工作,打算六上六下,沉下去,真正扎下去,寫出老百姓的喜怒哀樂。
為人民立傳,不言辛苦,樂在其中。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