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鳳山 通訊員 陳海龍 蘇治宏 )11日上午,在駐嵐海軍某部吃過早餐后,林坪啞來到海軍修理所的活動室里,看起電視。看到激動處,他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就像在家里一樣。
林坪啞今年76歲,平潭北厝鎮小灣村村民,是一位孤寡聾啞老人。1995年,駐地官兵得知其情況后,便自發和他結成了幫扶對子。愛心接力棒一傳就是19年,駐地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對林坪啞的照顧從未間斷。
林坪啞的聽力和語言都有障礙,又沒上過特殊教育學校,老人的手語大部分都是自己“創造”的。
戰士王磊告訴記者,了解老人家的手語還真不容易。為了和老人溝通,他們經常揣摩老人的每個手勢、表情,久而久之,就懂得了老人的“手語”,如兩根手指上下比劃代表“走路”,張開雙手放在耳朵上表示是一只“豬”,雙手放在耳邊表示“睡覺”……
“現在,我們不僅能讀懂老人的想法,還能理解他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老人也不時用手勢表達著他的所見所聞。”王磊說。
看了一會兒電視,老人要回家了。林坪啞原本住在山的另一邊,有一段路不好走,為了更好照顧老人,官兵們在駐地附近幫他租了間宿舍。
部隊官兵對老人的照顧在村里傳為佳話。村民蔡愛福告訴記者,林坪啞9歲時,由于生病沒有及時治療就聾啞了;父母去世早,他后來靠撿廢品為生。“林坪啞很幸運,官兵們這么多年來,就像照顧親人一樣照顧他。”蔡愛福說。
蔡愛福說,今年9月,臺風“鳳凰”帶來強降雨。當時老人回到家里居住,官兵們很擔心,副大隊長王紅峰帶著5名戰士冒雨上山,在積水漫過腳踝的屋子里找到老人,將他背回了駐地。還有一次,林坪啞連續兩天沒有到食堂吃飯,官兵們很著急,就趕到他家里,發現老人生病了。從那以后,部隊官兵便定期為老人檢查身體。
在海軍修理所的食堂里,記者看到,林坪啞用的碗筷和官兵們放在一起。“每到吃飯的時候,我們都會為老人打好飯菜和湯,剛開始老人還不好意思。后來,老人家也習慣了,每到飯點,都會準時來。”指導員張源帆說。
這些年,只要看到有人來部隊,老人便指著那片橄欖綠伸出大拇指。張源帆說:“我們早已把老人當成了親人。這份堅守根植于大隊官兵的內心,會一直傳遞下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