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黑幼兒園,并不是所有的都取締,在目前我市幼教資源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治理黑園用一刀切的方法并不現(xiàn)實。”本報昨日報道,一年多來我市除了取締黑園130多所外,另有一些黑園經過提檔升級拿到了辦學資質,也有一部分在街道和教育部門的監(jiān)控下允許暫存。
“黑幼兒園”屢禁不止,其根源在“入園難”,在學前教育資源供給不足。這一大前提下,教育部門理性對待“黑幼兒園”存在的客觀現(xiàn)實,不搞一刀切,對適齡幼兒和社會都是負責任的做法,應該點贊!
不過,我們能否更進一步呢?所謂“黑幼兒園”,是辦學環(huán)境、師資力量、安全保障等沒有滿足標準,或沒有辦理相關手續(xù)。但有的“黑幼兒園”辦學目的和效果與正規(guī)幼兒園一樣——都是讓孩子有學上,發(fā)展學前教育事業(yè)。既如此,何不在“黑幼兒園”開辦前就及時介入,給予指導和扶持,讓其一開始就是“白”的呢?
2010年11月,《國務院關于當前發(fā)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頒布,明確表示“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舉辦幼兒園”。2012年,南京市教育局為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興辦幼兒園,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和引導各種民間資本參與辦園,給予政策、資金、師資等方面的支持。
從中央到地方,對民間資本辦園都是肯定、鼓勵的。扶持民辦幼兒園的重心,也并非那些國際化雙語教育的精英幼兒園,而是面向大眾、收費較低的普惠性幼兒園。有政策、有需求,民間也有辦園的意愿,可最后他們中的大多數卻辦成了“黑幼兒園”,這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盡管出臺了各種扶持政策,但這些政策是否足夠接地氣?有沒有通暢的渠道讓辦園者了解,有沒有具體細致的服務指導他們申報;當他們存在資金困難時,有沒有類似科技領域創(chuàng)業(yè)的創(chuàng)投基金、平臺;當他們實力不足時,是否能按地域組織在一起,合作辦園形成合力?
教育產業(yè)與其他行業(yè)不同,在政策層面鼓勵社會資本辦幼兒園的同時,國家也強調“必須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而民間辦園者卻必須考慮投資回報,如果長期入不敷出,沒有盈利希望,自然就會打退堂鼓。這也是部分“黑幼兒園”寧愿地下運作,也不愿“洗白”的原因。
公益性與投資收益間的落差靠誰彌補?政府責無旁貸。但現(xiàn)狀是,公立幼兒園幾乎所有費用都是財政撥付,民辦園大多靠自收自支,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優(yōu)惠,也都集中在那些有基礎,已成規(guī)模的幼兒園上。對新創(chuàng)幼兒園和“草根”幼兒園的扶持政策、渠道并不多。
杜絕“黑幼兒園”,“打”與“扶”缺一不可。民間資本辦幼兒園是大勢所趨,但光有政策不行,還要有靈活的機制,如此才能真正普惠于民。(劉大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福安: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大講堂走進實驗幼兒園
- 2014-10-13漳平市菁東幼兒園開展重陽節(jié)道德講堂活動
- 2014-09-25福州市人大開展中小學幼兒園建設用地執(zhí)法檢查
- 2014-09-22邵武組織幼兒園小朋友參觀生活環(huán)境科普展示品
- 2014-08-05我省教育廳出新規(guī) 公辦幼兒園招生要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