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五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在長汀縣察看精制茶葉加工廠。
造福
——“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
我省老區很多地處山區,基礎條件差、資源稟賦弱。經過歷屆黨委和政府的努力,老區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但與全省其他地方經濟社會情況相比,還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很多地方依然山高路遠,“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照明基本靠油”。
通路、通水、通電……老區人民渴盼已久。習近平總書記說:“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在閩工作期間,習近平傾力推動改善老區民生,增進百姓幸福。根據省委和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他親自組織實施“五通”工程建設,就是為老區人民辦的一件好事實事。
1999年7月,在深入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省委和省政府急老區人民之所急,作出莊嚴承諾:在今明兩年(指1999年—2000年)內基本解決老區建制村的“五通”問題!并且,將其列為2000年省委和省政府15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
說干就干!1999年—2000年,全省投入老區和少數民族建制村“五通”建設的資金達4.6億多元,其中,1999年就投入3.48億元,成為有史以來全省老區和少數民族建制村“五通”建設資金投入最多、力度最強、規模最大的一年。
老區何時盡快“五通”?習近平牽掛在心,1999年里多次到龍巖、寧德、三明等老區考察調研,要求解決好老區的“五通”問題,為加快老區發展打好基礎。
龍巖市新羅區東肖鎮鄧厝村是革命家、國務院原副總理鄧子恢的家鄉。得益于臨近龍巖市區,鄧厝村較早就通了路、通了電,但直到1999年底還沒有通自來水,革命先輩的親屬們異常期盼能在家里擰開龍頭,喝上自來水。
1999年11月27日,時任代省長習近平專程到鄧厝村看望慰問革命烈屬、“五老”人員。了解到村里不通水的現狀后,他馬上要求龍巖市有關部門幫助解決。“這個事很快就落實了,2000年4月,上級10萬元資金撥到位,我們馬上施工。7月,全村300多戶家家喝上了自來水。”時任村主任、現任村支書鄧學先向記者介紹。
省委和省政府情系老區,各級各部門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1999年,南平市為讓老區群眾從電視上看到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組織每個機關企事業單位掛鉤一個老區村,贊助8000元建一個電視差轉臺,當年國慶節前有137個老區村第一次收看到電視節目,群眾歡天喜地。大田縣石牌鎮龍坑村17戶農家,過去缺水嚴重,人們說:“龍坑龍坑,沒水洗身,排隊挑水,從晚到晨。”2000年1月,縣領導帶領水利、計劃、衛生等部門到村里勘探、化驗水質、設計,采取穿山引水方案,投資14.6萬元通了水。
老區人民也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苦干實干。福安市上白石鎮圓潭村村支書鄭秋軍賣掉了自家4頭生豬和1頭牛,購買了8噸炸藥,施工人員用鋼索把自己懸掛在懸崖峭壁上,硬是炸出一條4公里長的血汗路。據不完全統計,各地老區“五通”工程由群眾投資和投工投勞折款占總投資的50%以上。
上下一心,其利斷金。到2000年底,全省近3000個老區建制村“五通”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其后兩年又進行了完善提高。省委和省政府對老區人民的莊嚴承諾鄭重兌現,一項為民辦實事的“德政工程”在老區人民心中樹起豐碑。
2000年10月,柘榮縣東源鄉上泥村75戶農家舉行“五通”慶典時,老區群眾高呼“共產黨萬歲”。人們用新引來的山泉水泡蜂蜜,一個勁地請干部們喝。有一戶門口貼一副對聯,反映了大家心聲——“日盼夜盼盼五通,千謝萬謝謝黨恩”,橫批是“飲水思源”。
“五通”,通的不僅是基礎設施,通的也是山門打開之后的信息流、資金流,以及思想觀念、發展思路。建陽市書坊鄉貴溪村以前信息閉塞,“五通”之后,安裝電話111部,擁有電視機400多臺。信息靈通了,什么時候出售農產品,他們打個電話問問外面的價格行情再說,爭取賣個好價錢。村民馬順強的市場就在電話里,通過電話聯系,鮮筍遠銷江蘇、浙江、上海等地,一年銷量幾十噸,獲利2萬多元。
除了路水電條件需要改善,當時在我省老區,還有很多村位于大山深處,不僅交通閉塞,而且很多人還居住在茅草房中。同時,在寧德等地,還生活著一群連家船民,世代在江上海上漂泊,“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宗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
這些都屬于我省困難群眾中最貧困的一部分。他們渴望改變現狀,渴望未來,渴望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習近平同志記掛在心,傾力推動“造福工程”,讓他們居有定所,生活更有保障。
1997年5月,一份福建省政協的調研報告擺在分管全省農業、農村工作的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的案頭。報告反映,盡管近幾年來全省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閩東仍有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住在以茅草為頂、泥土為地的茅草房里。
習近平高度重視,多次召集有關部門商討解決辦法,還親自下基層實地考察,并形成專題調研報告。除了反映茅草房問題,報告還指出:閩東“有1.26萬名連家船民需要上岸定居,單靠自身的努力難以實現”。根據習近平的調研報告,省委和省政府提出從1998年開始,花3年時間解決這一問題。
此后,茅草房改造和連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為“造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實施。到2000年底,全省“造福工程”搬遷20萬人,其中連家船民18466人。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的“造福工程”碩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個自然村、101萬人整體搬遷,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正是得益于黨的好政策,世代生活在狹窄的小木船上的“海上吉普賽人”——福安市甘棠鎮甘江村1100多名連家船民幸福搬遷上岸。從1997年開始,當地政府在岸上征地23.3畝,建起250多套房子,讓曾經“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船民上了岸,睡上了安穩覺。
村民劉少英一家屬于先富起來的,1998年初就建起了當時村里唯一的兩層樓房。一家四口人從此上岸定居,住進了嶄新的樓房,通了水電,用上了電話,看上了電視。他們滿懷感激之情,在新房的大門上貼上大紅對聯——“上岸不忘黨委政策好,定居多虧政府功德高”。
1999年11月6日上午,時任代省長習近平前往甘江村看望告別小船上岸定居的群眾。他走進地上鋪著瓷磚、屋里擺滿家具的劉少英家新房,高興地說:“你們住得比岸上的人還好。”“習省長揭開我家放在桌子上的飯菜防蠅蓋子,仔細問了我們家的生活情況,還有上岸后靠什么收入。我們說上岸以后除了捕魚還修船,一年收入數萬元,他聽了很高興。”劉少英回憶說。
走出劉家,到村里的防洪堤上,習近平又問劉少英還有什么困難需要解決。“當時的防洪堤只有3米寬,而且除了外側的條石,路面都是泥土,一到下雨,泥濘不堪,孩子們只好走在條石上面,很危險。所以,我就提出來,能不能把這條路改造成水泥路?他馬上答應幫助解決。”劉少英回憶,沒多久上級就撥款5萬元,硬化了路面,還拓寬至5米。
歸途中,習近平感慨地說:“共和國成立50年了,老區群眾生活還較困難,還有人生活在連家船上,這是講不過去的,也讓我們愧對革命前輩。老區‘五通’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就是要為人民群眾中最困難的這部分人辦實事,這是我們共產黨人應該做的事,也體現了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4-10-31習近平多次下坦洋村 提生態致富助村民圓夢
- 2014-10-3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同志關心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紀實
- 2014-10-30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習近平同志在福建踐行群眾路線紀事
- 2014-10-14習近平:對中華文明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 2014-10-10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 2014-09-1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