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解民憂
——著力尋求解決民生問題最佳路徑
在福建工作期間,只要事關群眾利益、百姓福祉,無論大事小事,習近平都記掛在心,盡力解決。同時,他更注重以前瞻的目光,謀劃發展方略,尋求解決民生問題的最佳路徑和長遠之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省山區仍有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住在以茅草為頂、泥土為地的茅草房里。早在閩東工作時期,習近平就開始探索畬民下山、連家船民上岸的移民搬遷工程。
1987年9月11日,寧德蕉城區九都鎮九仙村遭遇了百年罕見的泥石流災害。位于山上的小畬村一夜之間被亂石、碎瓦覆蓋,31人遇難。專家勘測后建議:這里的土層結構不穩定,最好舉村搬遷。
建村沒錢,財政撥出10萬元;建村沒地,臨近的漢族云氣村劃出公路邊的16畝地。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關心下,當年重新選址的九仙新村就建起了3座新居,安置受災村民7戶19人。
1989年春節和1990年1月3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兩度深入九仙村,走訪慰問受災群眾。
第一次座談會就在村民鐘鄭英的新房里舉行。那場災難中,她失去了10位親人。鐘鄭英聽不懂普通話,習書記握著她的手,讓她感到親切和溫暖。村干部轉達了習書記的意思,希望她堅強,好好養育兩個孩子。習近平了解到她一家四口一年才收10擔糧,不夠吃,就吩咐鄉干部給予解決。第二天,5擔糧食就送到了她家里。
上世紀90年代,九仙村畬民下山列入“造福工程”,陸續又有大量村民從山上搬入九仙新村,發展新型農業產業,過上了更好的日子。鐘鄭英住上了村里最好的房子,孩子也已結婚生子,當年的傷痛,在新生活中得到撫慰。
在省委副書記任上,習近平傾力推動實施“造福工程”,十多年接力,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的此項民心工程碩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個自然村,101萬人整體搬遷。尤其是千千萬萬的偏遠山區群眾、“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連家船民,居住條件大為改善。
新世紀之初,福建人民的餐桌和全國人民一樣面臨著新困擾: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改善,食品供給雖無數量之憂,但存安全之虞。
2001年2月,新華社接連刊發兩條反映省外餐桌污染的報道。時任省長習近平敏銳地意識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個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活安全,關系我省農產品能否擴大國內外市場和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的大問題,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此后,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當年9月,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增列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這比2004年起每年開展的全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整整提前了三年。
至今,治理餐桌污染已連續14年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14年來,全省未發生較大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成為國家“三綠工程”(提倡綠色消費、培育綠色市場、開辟綠色通道)的示范省份。
另一項工程——“數字福建”,也在習近平的推動下,取得驕人成績。時任省長習近平還親自擔任了“數字福建”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開啟了我省信息化建設的新篇章。
歷經14載耕耘,“數字福建”建設已延伸到福建政務、民生、經濟等領域,深刻改變著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給福建百姓生活帶來真真切切的改變——
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社保卡與醫保和金融等的多項集成應用,實現一卡就診、一卡結算;率先建設覆蓋省市兩級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統,避免重復檢查,為患者節約了大量費用……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10-14習近平:對中華文明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
- 2014-10-10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 2014-09-12《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 2014-09-10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問候
- 2014-09-05中小文書記參加學習習近平加強社院建設講話座談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