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雖已漸行漸遠,但一些被報刊、網絡等媒體曝光的不文明行為,卻依然定格在人們的心頭:在天安門廣場,環衛工人首日收走3.5噸垃圾;杭州17名志愿者用3個小時,在1.5公里的景區道路上,撿了3200個煙頭;在深圳某景區,5萬陶瓷小人被游客拔得所剩無幾;少數出境旅游的國人,將一些不文明行為帶到了國外。一時間,“沒有素質、丟人、有辱國格”之類的聲討聲不絕于耳,似乎國人的素質已經低下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
不可否認,媒體所曝光的這些行為的確成為社會文明交響樂中的一個極不和諧的音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隨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規范的不斷加強,文明出游已漸漸成國人的共識同舉。
從國內許多景區的反映和國家級媒體對國外普通經營者的采訪,都可以看出,中國人的文明素質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亂扔垃圾的少了、自備垃圾袋的多了;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少了,主動排隊的多了;亂刻亂畫的少了,為他人著想的多了。
令人遺憾的是,一些媒體對這些具有積極意義現象的報道,遠沒有對那些負面現象,表現的那么敏感,那么興奮,那么投入。
莫非,只有曝光丑陋才能吸引讀者眼球?只有揭短罵娘,才是媒體“彰顯”監督責任的唯一途徑?由此,筆者想起了著名的“破窗效應”:如果房子窗戶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他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很干凈的地方,一旦地上有了垃圾之后,其他人也會毫不猶豫地拋,絲毫不覺羞愧。
看看輿論場的現狀,又何嘗不存在這種“破窗效應”?倘若報紙、屏幕上出現的都是國人素質如何低下、如何不堪,這會導致廣大的受眾產生怎樣的認識?想必,既然大家出行都是這樣,那我也可以這樣干的想法,自會應運而生。
文明素質的提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真的需要我們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來完成,哪怕一點點的進步,都是可喜的。筆者以為,就輿論宣傳而言,作為媒體,應當正確履行職責義務,對于有悖與社會文明進步的行為,理應進行揭露和批評,同時,對那些積極的正面的,具有正能量的事情,更應當大張旗鼓地宣傳和贊揚。通過客觀的報道和鮮明的對比,營造文明出行的良好輿論氛圍,教育和引導廣大民眾參與到提升文明素質的工作中來。(郭玉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6分流游客加強勸導 福州沙灘公園不文明行為少了
- 2014-10-18漳州成立“閑事管事理事會”讓離退休人員勸導不文明行為
- 2014-10-09不文明拍照大煞風景
- 2014-10-08國慶七天長假 福州景區再現各類“不文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