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長泰存留的文物中,有一批古碑格外引人注目,它們不是歌功頌德,也不是記史記事,而是為保護自然環境而立。如積山村塘邊社龍仙宮的《護樹碑》規定:“塘邊社現存樟木,乾隆三十年春,蒙張道憲行縣勘覆,準留蔭在案。四十三年夏,又蒙馮道憲據縣詳明,準免砍在案。”巖溪鎮甘寨村皇龍宮的清朝《護林碑》約定:“會眾演戲,永遠公禁。不許放火焚山;不許盜砍雜木;不許寨山挑土并割茅草;不許盜買雜木。如違者罰戲一臺,強違者絕子害孫。”旅游區亭下村水利工程鳴珂陂的《護石記》刻著:“上至石陂,下至石跳,諸石簇列,俱系悔齋祖墳、遮攔腦后溪風,不許開鑿。違者絕嗣,眾共革之。乾隆丁未年正月公禁。”
古人對環保的注重實在令我輩汗顏。現代文明的開發嚴重侵占自然資源,我們所處的環境正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自認為很重視環保,但民眾真正重視的又有幾許?或者有的人嘴里喊環保,實際真到利益悠關的時候又是在隨手破壞。又或者我們真的重視了,也在行動了,力度和成效卻遠遠不夠,不如古人。于是乎,隨處可見:綠化地被開發種菜,樹葉遮到菜就砍樹;砍掉老樹來種新樹;工廠夜間偷偷排放廢氣。
而文明程度遠“不如”現代人的古人,卻能意識到要保護自然環境,這些保護碑、石刻所保護的對象都是比較小的,如一棵樹、一座山、一口井、一段河流、一座宗祠,但歷經幾百年,這些受保護的對象都基本保持原貌,并仍為我們所利用。這種保護為長泰保留下一大批珍貴古樹,2009年長泰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古樹名木名單,共15個樹種,計228株。正是因為護樹碑的保護,龍仙宮的大樟樹至今依然挺立于村中,樹高約20米,樹干需五、六個人手拉手方能合抱,樹頭盤根成墩,枝葉茂盛。《護石記》的規約,世世代代的百姓都自覺遵守,從來沒有人在鳴珂陂河段采石,如今使得鳴珂陂河段以其特殊的區位、優美的環境、湍急的水流、天然的奇石、河道、良好的水質,成為國際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比賽場地、中國皮劃艇激流回旋運動的搖籃。
愿我民眾強化保護環境意識,也學學古人,從少用塑料袋,雙面使用紙張這些身邊能做的小事做起。(葉阿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0"小袋鼠"助力讀者節 志愿者倡議市民關愛環保
- 2014-09-23海滄:兩岸義工行 登山倡環保
- 2014-09-23海滄:兩岸義工行 登山倡環保
- 2014-09-22小袋鼠攜手熊大熊二開“環保派對” 踐行垃圾不落地
- 2014-09-15豐澤區第二中心小學開展了環保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