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中,許多知名學者向記者坦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但我們同時不能否認我們還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國家治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國家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層出不窮的官員腐敗案件,屢見報端的官民沖突,經濟高速發展背后轉型期的中國人政治參與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公平公正意識普遍增強,而社會矛盾卻集中凸顯。如何讓社會和諧發展?如何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許多受訪者表示,只有以法治平衡各方利益、實現有序民主、達成公平正義,才是最佳解決之道。
毋庸置疑,在一個有著數千年人治傳統的國度,法治之路必然充滿艱辛和險阻?!靶旁L不信法、信鬧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社會氛圍背后,是對“權力”敬畏仍遠大于對“法律”的尊重。
記者發現,現實中有的地方領導以“講政治”為名虛置或變通法規和制度,在工程項目、維穩上訪、招商引資等方面,無視程序要求,并標榜為“政治智慧”?!皵[平就是水平”成為了很多“能人”的口頭禪和晉升的資本。
一位高級領導干部無奈地對記者說,中國是一個傳統“人情”社會,缺乏基本的規則意識。他早年被下放工廠勞動時,曾受到過工人師傅的多方關照,后來重回領導崗位后,師傅找上門來,希望關照一個項目中標。因這個項目關系著師傅兒子所在公司的生存,也關系著師傅一家人的生計。雖然他反復解釋“無能為力”,但師傅還是苦苦哀求。無奈之下,這位領導只能在師傅每次離開后給他家寄一筆錢,直到師傅不好意思再來找。
“個人在制度面前太脆弱了,如果僅僅靠個人的操守來對抗大家都默許的人情世故,又能堅持多久呢?”這位領導說。
采訪中,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種種現象無一不在說明,在“人治”環境下建設法治社會的艱難。
因法治不到位而導致的各種亂象,必須通過法治的不斷完善來改變。只有樹立法治思維、培育法治信仰,不斷地從法治建設中汲取力量,我們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凝聚共識、掃除障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1兩岸義工聯盟倡導“文明小袋鼠,垃圾不落地”理念
- 2014-10-20城廂區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行動 提升社會文明
- 2014-10-20薌城區50名城市文明理事員走上街頭勸導文明行為
- 2014-10-20漳平開展系列文明旅游宣傳引導活動 倡導文明旅游
- 2014-10-20莆田: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共生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