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美清 林智嵐 許國英)“沒有曉婷們的幫助,我早就去了!”躺在床上無法自理的周素華大媽激動地向記者哭訴著。11日上午是志愿者定期上門服務的時間,蕭曉婷、陳春蕭和醫生黃超來到老人家里,幫她按捏手腳,放松肌肉……
讓周大媽感激不盡的曉婷們是晉江市東石鎮蕭下村的助老志愿者,他們每月定期7次來周大媽家,幫她洗頭洗澡、測量血壓、康復治療,和她談心聊天。
今年69歲的周大媽10年前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心血管病,長年臥床不起,3年前的腦中風讓她徹底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
“兩個兒子長年在外打工難以顧及,作為丈夫的我也因年老體衰,無法照料周到,家里的經濟又請不起看護。”大媽70多歲的老伴蕭天成告訴記者,困在床上的周素華曾欲輕生,多虧村里將素華作為重點服務對象,3年多來相幫相助,“不然,不要說她,連我也早去了”。
如今,在蕭下村像周素華這樣得到村志愿者定期助老服務的有65位。全村有助老志愿者26人。
“我住這里3年了,吃穿有人照料,生病有人看護,還可看戲聽歌,很是歡喜。”見到記者前來,正在村敬老院二樓大堂上看電視的蔡良刺奶奶開心地說。蔡奶奶今年85歲,老伴30多前去世,她沒生育,抱養的兩個孩子早已成家單過。
目前,同蔡奶奶一起住在敬老院的還有村里的27位孤寡高齡特困老人。
記者看到,敬老院上下兩層,面積1000多平方米,一樓兼設村居家養老綜合服務(活動)中心、醫療所等,老人們或看書打牌,或健身聊天;二樓是院里老人活動大堂和住宿區,幾位身穿印有愛心標志服的女志愿者們穿梭其間,照料老人。
“她們都是村里的媳婦,有的還有自己的事業,不管多忙,她們都會定期前來義務照料老人。”村老協會會長蕭開通指著她們說。
“尊老為德,敬老為善,助老為樂,愛老為美。”蕭下村敬老院大門邊上的大紅題詞,正是該村助老志愿者精神的真實寫照。
蕭下村是中國制傘第一大村,以制傘為主業,經濟較發達。全村1600多戶,6500多常住人口,60歲以上的老人有1027人,其中80歲以上空巢病殘高齡的有135人,他們大多失能或半失能,生活自理困難。
老人有難,眾人來幫。2010年底,村兩委和老協會決定,建章立制,成立村助老志愿者隊伍。由村兩委和老協會成員及富有愛心的26位村民組成,按片分成5組,每組配備醫護人員,根據居家老人困難程度,分別提供每月7次或2次的定期上門服務;投資70萬元,將原村大禮堂改建成敬老院。次年10月,村里的27位特困高齡孤寡老人入住,集中供養,并由志愿者負責照料老人生活、心理疏導、臨終關懷等;發動村民鄰里相幫,助老愛老;成立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人提供便捷服務;發動村里企業家和社會賢達捐資助老等,從而形成持續常態的志愿助老服務網絡,較好地解決了農村老人的養老難題。
“志愿助老,就是做善事,為自己積德。”村敬老院院長林玉珠告訴記者,她和村里的志愿者們都這么認為。
林阿姨今年70歲,3年多來,她不僅堅持義務管理好敬老院,照顧好自家90多歲的婆婆,還和志愿者姐妹定期上門為村里困難老人服務。前不久,她和志愿者曹碧緣一道送走了照料兩年多的85歲孤寡阿婆。“老人走前,我們幫她梳頭擦身更衣,走得安詳有尊嚴。”她說。
“今天我幫你,明天他幫我。”林阿姨對記者說,現在她身體還好,以后自己要是也無法自理,村里的志愿者就會來幫忙。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5泉州助老志愿者:扇動翅膀的天使
- 2014-10-13東山縣“愛之翼”志愿者服務隊關愛留守兒童
- 2014-10-13閩清縣志愿者點亮微心愿 情暖貧困家庭
- 2014-10-13學校缺音樂教師可聯系市音協 同時招募音樂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