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小漁村展現“生態美”
閩南的香爐、鋁壺、米桶,臺灣海峽打撈的瓷碗……上周,位于曾厝垵社260號的曾厝垵閩臺文化館正式亮相,2000多件臺灣和福建民間收集的老物件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實際上,就在幾個月前,這里還只是一棟破舊的古厝。這棟占地近300平方米的建筑原是建于清道光年間的閩南古厝,近200年來一直是“明朝兵部尚書”蔡復一后代的居所。
今年7月,古厝開始進行保護性修復,這個月初正式完工。該項目第一期投資資金約50萬元,全部由曾厝垵經營者聯合黨支部的三位黨員出資。目前擬申請思明區“以獎代補”政策進行補助。
這種由民間推動進行古厝文物保護、政府最后再進行評定獎勵的模式無疑是“共同締造”理念在曾厝垵的生動實踐。
曾厝垵通過“整體規劃、有機更新、社區再造”的方式,既保護原生態的漁村歷史風貌,又注入開放多元的創意新功能。
在這過程中,思明區特別鼓勵商家開展文藝化更新“微改造”,通過個性涂鴉、創意布局、文藝點染等,讓文藝元素與閩南漁村文化碰撞融合,營造出一個多元共生的城市文創村落,讓傳統漁村煥發生機活力。
此外,思明區通過共同締造工作坊平臺,邀請香港新銳建筑師參與文創村規劃設計,引入生態設計理念,增強曾厝垵的“漁村味”。
完善社會治理架構
提升社會共治水平
馬克是曾厝垵一家家庭旅館的老板,不久前,他受聘擔任曾厝垵文創村的社區規劃師。他說,“社區自治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怎么做,大家都是第一次,但是我很喜歡這種方式,讓我有家的感覺,我想我會一直待下去。我很樂意一起來探討曾厝垵的未來發展之路?!?/p>
在曾厝垵社區基層治理新方式的探索中,思明區積極搭建群眾參與平臺,創新群眾參與機制,推進業主、商家、游客等參與社區治理,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不斷提升社區各類群體的融合度,社區基層治理新方式。
曾厝垵業主協會、曾厝垵文創會如今已經吸納了超過450個業主和800個經營者。由社區干部、業主協會、文創會成員組成的曾厝垵公共議事理事會,在謀劃文創村日常管理與長遠發展的大小事務發揮了重要作用。思明城市義工協會、廈門動物保護協會等社會公益組織,也紛紛進入曾厝垵,成為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輔助抓手、社區自治組織的互動伙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0思明再獲殊榮 成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 2014-10-09思明區積極開展“童心暖夕陽”敬老主題活動
- 2014-10-08黃金周期間在景點宣導文明旅游 思明義工再上央視
- 2014-09-26思明區大力弘揚國學文化 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 2014-09-25思明區開展“垃圾不落地·琴島更美麗”志愿服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