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甲午年,也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年。對每位中國人來說,那段記憶,是屈辱的、血腥的、悲慘的和痛苦的。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人們紛紛紀念和回憶這段歷史,時下全國各類熒屏上演著題材豐富多樣的影視劇,訴說著流失的痛苦歲月。每位中華兒女當然應該謹記歷史教訓,奮發圖強,建設自己現代化的祖國。可人們又從歷史獲得了什么?從中又反思了哪些教訓?
眾所周知,今天人們獲取知識的來源已經更多地從紙質文字轉向了網絡和電視,尤其是青少年和一般知識水準的普通民眾已成為影視劇的受眾主體。可惜現實有些令人遺憾。由于一味追求娛樂效果及商業利益,在近些年的熒屏上,以游戲精神褻玩歷史的影視劇層出不窮。以電影《舉起手來》為開端,類似的“抗日神劇”越來越神,情節越來越雷人,“雷點”也越來越多。比如,繡花針大戰“三八大蓋”,儼然一個“東方不敗”再世;一個妹子騎著馬追火車,一鞭子把行駛中火車抽停了;在抗日武裝被鬼子逼得走投無路時,一個老道用拳頭大的石頭布出了八卦陣,把一個中隊的鬼子給困住了;男主角帶著一個連隊鬼子走到一個大概百米高的吊橋上,按下了一個不屬于那個年代的遙控器,炸毀了整個吊橋后乘老鷹逃生……長此以往,抗日劇將變成科幻武俠劇,真不知這種對歷史不負責任的創作態度,是嘲笑被人,還是愚弄我們自己?事實上,仔細去了解中日之間的戰爭事實的話,結果恐怕很讓你我失望。據2013年《軍事歷史》第三、第四期公布的數據,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共計傷亡約405萬人,日軍大約60萬,中日戰爭雙方的傷亡比是6.75:1。即便是抗日戰爭初期的“平型關戰役”,伏擊殲滅日軍1000余人后勤部隊,八路軍也傷亡1000余人,打成了1:1。這里需要說明的,我們不是要頌揚日本軍國主義,只是想把歷史的真實還原,如果不這樣說,怎么知道戰爭的殘酷,怎么知道中國軍民付出的沉重的代價?更是對不起那些為民族解放犧牲為國家獨立艱苦奮斗的英雄。假如抗日神劇真可以藝術的穿越,倒真心希望它能穿越歷史,這樣我們的英雄倒是可以少流點血,也用不著我們這樣自我意淫和自我娛樂。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23國寶回歸經歷應為愛國之教
- 2014-06-13愛國應始終作為未成年人教育的基本準則
- 2014-04-09華安一中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愛國教育活動
- 2014-04-04華安煙草局開展“緬懷革命先輩,弘揚愛國精神”道德講堂
- 2014-03-27唐愛國:二OOO年秋天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