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即將來臨了,對于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很多人不知道該做些什么,更有甚者認為這個節并不是很重要。今年的國慶節和重陽節正好撞在了一起,很多年輕人在籌劃著國慶7天長假出游計劃的時候,缺忽略了“重陽節”—這個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節日。
打開電視很多記者采訪到的路邊的老人,他們并不需要兒女在重陽節為他們買禮物、寄錢,有的老人的認為是兒女們帶著孫子或孫女回家看看,陪他們下幾盤象棋,能和子女們能回家和他們吃頓團圓飯就是最大的快樂。
毋庸置疑,很多人會找各種理由和方式來訴說他們忽略重陽節的原因,大致歸結起來為這些: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子女們現在肩上的膽子越來越大,工作壓力很大,需要在外努力打拼,做不到常回家看看……這些理由終成為“親不侍”的托詞。
“百善孝為先”,重陽節是敬老愛老的節日,做為子女多回家陪陪老人比老年人吃口重陽糕要甜得多。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中國人的家庭模式有所改變,中國漸漸的步入了老齡化的社會,老年人越來越多。老年人恰恰又是一個需要關心和陪伴的群體,這些老年人為子女操勞一生,年老的時候更多的是希望有精神上的得到關愛和慰藉,他們也許不奢求與子女天天見面,只希望他們可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們。而有時候他們這點最基本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
而回到過去,即便是在封建時代,中國人對祖先的敬意都會做的一點都不馬虎。古時候的重陽節必備形式有登高、吃重陽糕、插茱萸等形式來祭祖懷念祖先。而今年體現我們孝敬父母的美德可以體現在多種方式上。今年的國慶節和重陽節雙節同期,在我們有7天的法定假日里,不僅可以多回家看看,更可以回家幫幫老人多做做家務活或者帶上父母出去旅游,在旅行的途中陪他們多談談心,給老人多拍幾張照片可以給老年人更多的精神上的滿足。
誠然,無論我們采取什么形式給父母過重陽節都不是最重要的。對父母的孝順應該體現在我們日常的實際行動上面,孝敬老人不能只靠法律來呼喚,而是應該對老人的關愛應常態化。重陽節當天想起孝敬老人固然是好事,但是更多的更應該做的是平日里去探望和陪伴老人。
設想下,如果一個老人平日里被子女關懷的次數很少,而重陽節這一天被過多的關心,等到重陽節過后老人反而會形成心理落差,有種失落感。國家養老體制的日益成熟,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歸,社區多組織發動一些公益活動,發動志愿者慰問老人陪老人經常聊聊天,子女們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讓關愛成為一種常態,那么白發蒼蒼的老人才會真正露出會心的微笑。(陳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03城市義工陪伴困難家庭共度“我們的節日·端午”
- 2014-05-08“只想好好多活幾年,照顧陪伴他”
- 2014-05-04婦人捐兒子器官救他人 患癌后受贈人輪班陪伴喂食
- 2014-03-24“最美的陪伴”為何引發熱議?
- 2014-03-24“最美的陪伴”為何引發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