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說,要堅持立德樹人,把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育教學中,用價值觀教育引領知識教育。校訓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是在學校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切入點。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復旦大學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南開中學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等校訓,引航莘莘學子做人學習、成長成才。劉奇葆說,要廣泛開展校訓育人活動,用光榮的校史、杰出的校友和校訓背后的故事,用文化標識、文化活動等載體,讓學生銘記校訓、踐行校訓,使之成為伴隨一生的精神財富。(9月17日中國文明網)
青少年階段是價值觀形成階段,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抓好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來,管住了長遠。許多學校的校訓作為幾十年文化精髓的傳承,不僅滲透入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也代表著一個學校的育人理念,是學校核心價值觀的載體。不同學校的校訓盡管表述各異,卻有共同的內涵——都是做人做學問的道理,成為引領青少年面向未來發展的重要文化基石。而如何塑造青少年的價值觀,就應從校訓中汲取養分,把校訓為核心的校園文化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貫穿到青少年價值塑造的整個過程,與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相結合,引導青少年對社會進行思考,對人生方向重新定位,重塑精神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做到“明校訓、崇校風”,繼而身體力行,大力推廣到全社會,這是學校必須擔負的重要使命。
要充分挖掘與發揮校訓的作用和影響,使校訓對青少年和社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引領作用。校訓所集中體現的價值標準,是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念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校具體實際的緊密結合,也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關于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如復旦校訓“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就是讓學生們博覽群書,讓他們在反思和交流中把握關于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僅僅是做學問,還應服務社會、服務國家,要有“兼濟天下”的社會關懷和家國情懷。當代青少年的思想狀況與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不少人從小比較安逸,長大了父母也給錢,沒有急迫的壓力,將更多的精力用來追求享受,未富先懶現象成隱憂。南開大學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院院長關信平直言,需要給全社會尤其是年輕人說清楚,中國雖GDP世界第二,但離我們的發展目標還有很大距離,大家仍需要努力。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決定著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校訓作為一種精神紐帶和切入點,發揮著“潤物無聲” 、輻射引領的育人作用,是學生的靈魂導向,簡潔明了地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做人,時刻提醒學生牢記校訓的教誨,樹立社會責任、國家擔當和世界關懷。其實一所學校的精神并不在于他培養出了多少大師、精英,而在于普通的畢業生怎樣去看待和踐行校訓教導他的道理,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30東山龍舞社區開展“迎國慶青少年科普進社區”活動
- 2014-09-2512355青少年心理健康宣傳月助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
- 2014-09-24省運會體操(青少年部)賽場 龍巖運動員再奪四金
- 2014-09-24福建博物院開展“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功能試點”工作
- 2014-09-22“聚焦雙杭·美麗臺江”青少年畫展傳播上下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