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忠,廈門市思明區嘉蓮街道蓮花二村社區居民,助。他陸續監護起28個留廈的華僑子弟,長達13年。
鄭文忠,男,1937年生于印尼,祖籍福建,助。在僑辦牽線下,他陸續監護起28個留廈的華僑子弟,長達13年。
鄭文忠今年77歲了,家住蓉芳里,他說這真是個漂亮的小區名。17歲之前他在印尼生活,也有個漂亮姓名,翻譯成中文是“好運”的意思。可惜“好運”卻抽離他前半段人生——喪雙親,離兄弟,剛成年的鄭文忠在印尼反華浪潮里孤身回國。
好不容易在廈門安定下來,1998年印尼排華事件后,他又受人囑托,義務照料28個在廈讀書的華僑子弟長達13年。
一張傳真
來自深夜的囑托老鄭變“保姆”
1998年的某個深夜,已然睡下的老鄭,接到一份傳真:“鄭先生,如果我們遭遇不測,請您照顧在廈門讀書的孩子,并且不要把我們的不幸遭遇告訴他們。”一位父親急促又鄭重的囑托,把老鄭的思緒拉回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印尼。
那時,已于日軍轟炸中失去母親的鄭文忠,和父親為擺脫當地排華勢力的加害,奔逃謀生,可父親沒能躲開厄運,幾個兄弟,也在被迫分離中斷了音訊。鄭文忠只能孤身漂泊,沒至親在身邊的悲苦讓他幾近絕望。他渴望掙錢回國,因為聽說自己還有個剛出生就被送回福建的姐姐。
銘心的記憶,在寒夜冰冷徹骨,鄭文忠比任何人都理解身處危機中僑胞的心情,也更懂得孤獨孩子對有人陪伴的期許。于是,這個熱衷華僑工作的長者,在僑聯的牽線下,和越來越多避難回國的華僑見了面,幫他們在廈安頓。印尼形勢安定后,一些中年人想回去掘金,但為了孩子有好的讀書生活環境,無奈將他們留在廈門。
這些孩子小的讀幼兒園,大的在中學,雖有父母安排住處,有些也有保姆或老年人照看,但面對陌生環境,就還需一個像鄭文忠這樣能隨時幫忙解決問題的人。為了孩子能順利在廈讀書,老鄭連番跑出入境、教育局、派出所、學校、小區,看著大的小的都坐進教室,他才安下心。1999年廈門刮特大臺風,道路封鎖出不了門,老鄭就挨個打電話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有事隨時聯系,自個就整天守在電話旁。
一份承諾
28個孩子的監護人 其中辛苦誰人知
許份承諾容易,可真要照顧這些孩子在廈的學習、生活并非易事。想起這些,鄭文忠連連擺手說講不下去了,那些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有孩子簽證快到期了,他帶著去續簽;有孩子不會說中文,跟不上課程,他去忙著聯系補習老師;有孩子身體不舒服了,他帶著去醫院……有人勸他見好就收,可他卻不怕擔責任,在28個孩子的監護人欄里都填上自己的姓名,可麻煩也隨之而來。
由于都是讀書的年紀,孩子的家長會經常扎堆,老鄭就必須用奔跑的姿態度過那些日子。有次,一個在海滄讀書的孩子讓他下午3點到學校參加家長會?!罢l知道才放下電話沒幾分鐘,在松柏中學讀書的雙胞胎,又讓我傍晚6點去參加家長會?!崩相嵳f,為趕上第二場家長會,他連晚飯都沒吃,“孩子們的家長會通常都集中在某段時間,有時實在抽不開身,只好麻煩孩子的補習老師去幫忙?!碧崞疬@些,他依然覺得歉意。
13年來,老鄭最怕的是孩子們生病?!胺堑洹逼陂g,有個讀高中的男孩發燒,三天沒退也不告訴老鄭。得知情況后,老鄭立馬出門,口罩也沒戴,陪孩子到醫院治療。在發燒門診部守了兩天,直到孩子退燒,老鄭才放下心來。
直到前年秋天,一對在松柏中學讀書的雙胞胎分別踏進全國最高的兩座學府時,鄭文忠長達13年的義務監管才按下暫停鍵。
一場緣分
用顫抖的手抄下孩子們發來的祝福
未停擺的,是老鄭和這些孩子的緣分。
13年中,愛拍照的老鄭用相機留住了一個個溫馨的時刻,并把它們匯集成兩本厚厚的冊子,有時間就拿出來翻翻。他喜歡那張1999年春節的大合照——在局口街的一家飯店,被托付給他的孩子圍坐在桌前,面前是豐盛的年夜飯。老鄭那晚花了800元錢,成了這些年最奢侈的開銷。
孩子們經常給鄭文忠發短信、打電話,而他則用顫抖的手抄下每條祝福,翻翻就會想起那親如一家的場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5蘇揚:以己之力助人之需
- 2014-04-15患癌少年列遺愿清單募善款助人 角馬渡河遷徙
- 2014-04-15英患癌少年列遺愿清單募善款助人
- 2014-04-08耄耋黨員樂助人 義務保潔二十載
- 2014-03-12英女愛情大師助人尋愛年入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