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安門廣場,環衛工人首日收走3.5噸垃圾;在深圳某景區,5萬陶瓷小人被游客拔得所剩無幾;在桂林市園博園,許多人肆意在景區內的格桑花地里踐踏拍照……伴隨著“十一”黃金周集中出游,一些游客的各種不文明行為再次大煞風景。面對這些陋習劣行,我們需要反思:為什么這些被批評了多年的“老毛病”年復一年如影隨形,難以摒棄?
文明出游,是一道考驗社會管理和游客素質的共同“考題”。政府管理部門應該意識到,近年來,節假日集中出游的人數迅速增加,給景區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旅游景點管理水平滯后,垃圾桶、衛生間、餐廳等公共設施嚴重不足,這客觀上助推了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對于這些滯后因素,管理部門應該在未來的景區建設中不斷予以完善。
而更為關鍵的是,廣大游客要重塑對文明出行的認識。名山大川等風景雖美麗,但真正的美景是由人和景點共同組成的,游客的文明表現是一幅更高境界的無形“美景”,它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成果的精神轉化。因此,在觀賞美景的同時,游客更要塑造文明的“觀景意識”和“觀景形象”,實現人與景的和諧統一。
出游在路上,就把最美的你留下來,讓出游成為行走的正能量,別留下丑陋的腳印。“人生于天地之間,需合天地之道,需遵人間之義”。讓出游成為中國形象的靚麗名片,中國文明的美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