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全國中小學都已開學,翻開不同版本的中小學生課本,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課本都發(fā)生了大的變化,最主要的是變薄了,課文的篇數(shù)減少了。
中小學生減負喊了十幾年,現(xiàn)在終于有了大幅度“貨真價實”的行動,確實不易,萬里長征終于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體現(xiàn)在中小學各科的課本上,就是知識點少了,難度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相應的減輕了。但是,筆者有所顧慮,我們這么做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呢?以前的語文課本有唐詩、宋詞,也有元曲,有古典名著節(jié)選,也有近現(xiàn)代著名文人的經(jīng)典文章;有古詩,也有現(xiàn)代散文。我們常說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那么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呢?就是流傳下來的、被后人一代又一代誦讀完善而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字、圖畫和建筑上,好多作品就是當時的一段歷史記載,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記錄,有的反映了作者對國家昌盛的興奮,有的反映了作者對國家命運衰敗的憂慮和惆悵。文章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不僅是因為讀起來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能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為廣義的意境,比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等,這些詩詞,說起來多么簡單,就短短幾個字,然而表達的那種意境和心情千言萬語說不明道不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就是中華民族經(jīng)久不衰的歷史根基。然而,我們現(xiàn)在卻要把這些從學生眼前剔除掉,實在可惜!
由于中小學生的特殊年齡階段,他們有人剛開始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有人看到唐詩,讀著讀著便喜歡上了,有人看著宋詞,覺得很有氣勢,感覺良好,而有人就是喜歡散文,有人喜歡評論,此時,多讓孩子們接觸一些經(jīng)典文化,對他們將來的文化素養(yǎng),甚至是道德文明的養(yǎng)成很有裨益。
我們給中小學生減負,不是把課本變薄,而是變厚。建議,在人手一本主課本的同時,還有一本包括了歷史、圖畫、散文、詩歌、評論等內容的課外讀本。(孫永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04漳州一小學推“減負”新招 反對者質疑目的為牟利
- 2013-12-10福建出臺“十規(guī)”為基層組織減負 干部下村用餐要足額交伙食費
- 2013-11-29中學試行減負校規(guī) 晚上10點后作業(yè)做不完可免做
- 2013-11-14廈門初中減負新細則實施首日 學生依舊早到學校
- 2013-11-12廈門初中減負新細則實施首日 學生依舊早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