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晚報訊 當夏日你在母親河桐山溪暢游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在溪畔,有這么一群人在默默守護著你的安全與生命。他們或查看監控錄像,或用望遠鏡觀察,或者在岸邊時時留意下水人群動態,時刻準備下水救人。
他們是游泳協會水上義務救生員和志愿者們,一整個夏天,他們用黝黑肌膚換來水面平靜,讓我們來聽一聽他們的故事。
救人,和時間賽跑
事情發生在9月13日傍晚6時58分,義務救援隊志愿者李青陽很準確地告訴我事情發生的時間,因為救人之前他剛看了一眼時間。
那天傍晚,李青陽和女兒沿著溪畔徒步,連續幾天的暴雨讓溪面上漲了不少。當兩人鍛煉至八角亭和橡皮壩之間時,呼喊聲傳來。“救人,誰會游泳”,呼救聲傳到李青陽耳里,他馬上意識到有人落水了。果然,前方不遠處20多人跟著水流疾跑,水面上隱約出現個小男孩的腦袋。水流湍急,無人敢下水,只能在岸邊跟跑叫喊。
10秒內,他對現場做了危險性評估:光線暗沉,落水者有一定游泳基礎,落水者距離較遠,需要等待救人時機。緊接著,他跟著人群跑到岸邊,等到孩子被激流沖到離他較近位置時,他意識到,“馬上要下水,不然孩子一定會被沖走。”來不及脫下衣褲,來不及放下身上的電子設備,甚至來不及回頭看一眼身旁的女兒,他一頭扎進水中撈人。幸虧孩子學過游泳,被沖了幾十米后并沒有沉入水中,這大大有利于李青陽的施救。穩住自己,抓住孩子,隨后將孩子帶回岸邊。
上岸后的孩子面如土色,李青陽關切詢問孩子的年紀和就讀學校,可小男孩嚇得一句話都說不出口。李青陽的女兒則說:“爸爸,我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太危險了。”直到現在,李青陽仍然不知道這個小男孩的名字。
事實上,義務救生員和志愿們所不知道的被救者姓名有太多。
義務,只因為熱愛
這個夏天,從6月15日一直持續到9月1日,75天,222人次,每天中午12:30到16:00,桐山溪畔都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有些是公務人員,有些是學校老師,有些是個體商戶……犧牲個人休息時間義務值班,全因熱愛。
從事海鮮批發生意的救生員韋家雄是救生隊里的“熱心腸”,他的水上安全義務救生值班日志里扼要地寫著他一次次的救人記錄。
“7月15日,救下管陽鎮19歲卓姓男孩。7月18日,救下一個抽筋溺水的游泳者。8月4日,救下三個結伴游泳的男青年,其中2人為安徽省安慶市人。9月14日,救下一個抽筋溺水的游泳者……”這些記錄在紙上的“救人記錄”僅是他十幾年義務救生史的冰山一角,而韋家雄也僅是57個持證救生員和100多個救生志愿者的其中一個。
“經常會碰到一些溺水事件,夏天溺水事件更多。有時候能把人救上來,有時候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人沉下去。”面對溺水者家人尤其是母親撕心裂肺的號啕大哭,他們非常痛心。更讓他們痛心的是,溺水事件發生后,有些施救者因為救人措施不當,反而被拉下水成了溺水者。
游泳協會的成員們與市紅十字會共同商量協調,成立一支水上義務救援隊,盡自己所能做一些社會公益事業。2013年夏天,水上義務救援隊成立并舉行了第一期的救援培訓,主要進行水上救生和安全知識傳播。他們義務在溪邊值班巡邏,每年都救起十余名溺水者,實現了服務時段和值班水域再沒有發生一起意外溺亡事件。
前行,還需更多溫暖
冒著危險救援,但多數時候,沒有感謝,沒有掌聲。
雖然他們說,救人,成了習慣和生活的一部分,不需留名,但隊員們也曾感到委屈和遺憾。自費救援,救援中常常受傷,遭受疑問和質疑時,這個團隊還是沒有停下來。
遇到獲救者上門感謝,還是給了隊員極大的心理支持和鼓舞。救生隊員都記著那些上門來感謝的人,他們帶來的謝禮質樸又充滿情誼,一面錦旗一些紅雞蛋。碰到一些帶著紅包上門拜謝的獲救者及家屬,隊員們收下謝意巧言拒絕了錢物。
“我們希望,社會能多關注水上安全和水上救生,我們的安全知識傳播和水上救生設備還很不足,水下救生設備更是為零。只有大家的支持,我們才能一路前行。”這個團隊表達了這個愿景。 (通訊員 林瑩瑩 記者 周光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19湖里區霞輝老年中心招募志愿者 陪老人游覽公園
- 2014-09-18“春雨行動”要注重發揮社會志愿者的力量
- 2014-09-15南安心愿志愿者開展防艾宣傳活動
- 2014-09-15永定成立全省首個“黨員志愿者e法服務工作室”
- 2014-09-10海滄舉辦骨干志愿者培訓 推進社區志愿服務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