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張潔在福州紅光苑小學的輔導室里,指導孩子們簽名借書。
東南網9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近日,福州“信任餐廳”暫時停業的消息,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經歷了13個月的風風雨雨,餐廳老板劉鵬飛的誠信實驗戛然而止,讓人不勝唏噓。
無獨有偶。2011年8月,一家名為“永恒陽光”的饅頭店在泉州石獅悄然開張,讓城市底層的勞動者倍感溫暖。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愛心難以為繼,饅頭店遭遇困境。
2013年7月,待用公益 (待用公益源于意大利的待用咖啡。待用咖啡是指在咖啡館消費的顧客,多認購一兩杯咖啡寄存店里,讓店家提供給囊中羞澀者享用。如今,國內延伸出待用快餐、待用面包、待用書包等多種形式,逐步形成待用公益這種微公益模式) 來到廈門,其理念“資助有愛心,受助有尊嚴”。彼時,國內30多個城市的300多家餐廳積極響應,活動如火如荼。可一年之后,待用公益在國內不溫不火,廈門響應者更是少之又少。
無論是信任餐廳、愛心饅頭店,還是待用公益,他們都是微公益。發掘身邊微小的社會需求,借助微博等新媒體,把愛心付諸行動,微公益傳播快、互動性強、影響力大、透明度高,傳達的是人人公益的理念,成為近年來公益事業異軍突起的力量。但是,來時一團火,走時一陣風,許多微公益項目“曇花一現”。如何才能持續運作,推動微公益的可持續發展,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尋找社會關注的契合點,微公益以點子新、創意足吸引人,但是“保鮮期”有限在福州“信任餐廳”老板劉鵬飛看來,他的誠信實驗算是成功。因為,餐廳內八成以上的消費者都能夠自愿付費,這正是他開辦餐廳的初衷。劉鵬飛說,如今社會不斷發展,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卻在滑落,通過搭建這個平臺,他希望來這里用餐的人能找到相互信任的感覺,而后將這份信任感帶回到工作和生活中。餐廳的信任實驗影響很大,餐廳一天最多有六七百名顧客,13個月共接待4萬多名顧客。一些來自澳大利亞、德國、荷蘭等國的外國人和華僑不遠萬里,到福州尋找信任餐廳。
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包括房租、水電費在內,每月10萬元的運營成本讓劉鵬飛感到壓力不小,他每月都要倒貼五六萬元。今年3月,記者再次來到信任餐廳時,劉鵬飛希望通過媒體呼吁,讓更多愛心人士參與其中。僅僅過了4個月,信任餐廳宣布暫時關停。
“獨力難撐,一個人的戰斗很難。痛定思痛,我需要更多的支持。”經過反思,劉鵬飛意識到公益也需要多方支持。
同樣的聲音,來自于泉州石獅市愛心饅頭店店主吳先生。開業兩年多,開銷近百萬元,送出100多萬個饅頭。但是,由于自己的企業經營困難,饅頭店難以為繼。為了饅頭店的長遠發展,吳先生從幕后走到臺前,接受社會的捐贈。
去年7月28日,廈門素渡餐廳成為該市首家倡導待用快餐的商家。愛心行動伊始,顧客認購熱情高漲,想獻愛心的人很多,餐廳只好規定若認購總數超過認領總數200份,只能暫時停止認購。去年10月10日,待用快餐認購數達到357份。但是,目前待用快餐已逐漸沉寂,認購數直線下降。老板張譽旺說,今后如何持續運營,他還沒有思路。
公益人士李盼認為,待用公益和信
任餐廳都尋找到社會關注的契合點,待用公益關注的是受助者的尊嚴,信任餐廳關注的是社會誠信的缺失。這些微公益新意十足,并借助微博等社交網絡,在廣大愛心人士推動下,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如信任餐廳的老板劉鵬飛獲評今年“3·15特別貢獻獎”,這就是微公益的力量。但是,微公益往往靠的是個人和志愿者的一腔熱血,缺乏專業運作,很難持久,極易陷入困境。
“來時一團火,去時一陣風,這是許多人對微公益的生動比喻,這正是微公益的軟肋所在。”李盼說。
微公益要持續,也需要“夢工廠”,引導其規范化、制度化和專業化運作如何保持微公益的可持續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2012年 《民間組織藍皮書》 指出,可持續發展是微公益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之一。項目成功運作后,應考慮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進行規范化管理,或與正式的公益慈善組織合作,推動微公益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不少微公益項目很優秀,但就是缺乏扶持,容易夭折。”公益資深人士吳軍軍說,“小微企業需要孵化器,微公益項目也需要‘夢工廠’,但這往往最容易被人忽視,誰來扶持微公益項目,目前很少人關注。”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經嘗試建設公益支持平臺,不從事具體的公益工作,而是為公益組織服務。如籌建中的福建公益事業服務中心、正榮微公益等。正榮微公益是由正榮公益基金會發起的開放性小額資助公益平臺。吳軍軍擔任該基金會的項目官員,他和同事的職責是對接民間公益組織的需求,提供資金、培訓等,陪伴和支持民間草根公益組織成長。
2012年,社工張潔從廣州回到福州,奔走調研大半年后,她決定在福州紅光苑小學設立駐校社工站,對外來工子女進行個案輔導或小組工作。大家都認為這個公益項目非常有意義。但是,項目如何運作? 正榮微公益和她對接后,進行實地走訪,提供了3萬元資金支持。2013年3月,“菁英地帶”社工站在紅光苑小學揭牌,張潔成為福州市首位駐校社工,成了許多孩子的知心姐姐。目前,在正榮微公益的支持下,張潔的公益項目漸漸上了軌道。社工團隊擴大到3人,服務范圍拓展到倉山區其他小學,還和其他基金會洽談合作事宜。
今年7月,“威馬遜”臺風襲擊海南省,知名公益團體北京綠舟公益和成都授漁公益進入災區救援。然而,救援的交通成本和各界捐贈物資的發放成本,卻令兩家公益團體倍感壓力。正是正榮微公益承擔它們的行動成本。從項目申請到資金撥付到位,正榮公益平臺發揮靈活的特色,用了不到24小時,保證這些團隊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全身心投入救災。
此外,正榮微公益還重點針對專職從事公益兩三年的青年的需求,提供成長資金,并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如公益游學、公益MINI沙龍等。去年,他們就曾組織7個公益項目負責人赴香港學習,幫助他們突破成長瓶頸。
吳軍軍說,正榮微公益通過提供小額、靈活、及時的資金支持及專業服務,重點支持具有先鋒性或創新性的公益項目試驗。截至今年8月,共支持此類公益項目20多個,涉及社工服務、社區建設、環境教育等領域。“很多人都說我們正榮微公益好比幫助公益種子破土發芽的‘天使投資’,為初創期機構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區別在于我們純粹是做公益,不獲利。”吳軍軍說。
?
建設支持平臺,讓微公益走得更遠
資深公益人士林爐生分析,除了一些短期運營的微公益項目外,微公益發展的瓶頸在于自身的運營模式,缺乏專業性和規范性。有了平臺的對口支持,可對其進行規范引導,充分發揮資金、專業經驗和行業資源整合的優勢,而這些正是微公益項目發展亟須的資源。
“好的支持平臺,對微公益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林爐生說。他曾經參與青年環保支持平臺、社區微公益支持平臺等建設,效果很好。因此,他認為建設支持平臺是當務之急。
目前,我省公益支持平臺還很少。首先,許多基金會更愿意與官方公益組織合作,追求更響的名氣,不屑于做微公益,即使從事微公益,也被當成“副業”,從事公益支持平臺建設更少;其次,平臺程序煩瑣,需要團隊管理,進行項目管控和效果追蹤,以保證資助款的社會效益;最后,平臺自身建設有難度。管理者最好要長期從事公益事業,積累一定經驗和資源,有跨界思維,在挑選微公益項目時,能解讀、分析公益機構的項目計劃書,平衡、糾正公益項目執行,評估公益機構行政支出的費用等,這些絕不僅僅靠一顆公益的心。
對于未來公益支持平臺的建設,林爐生認為平臺需要跨界合作,如為企業提供定制化公益項目服務,拓展資源,為微公益項目牽線搭橋,爭取更大支持。另外,更快速、更精準地回應微公益的需求,根據微公益項目的優勢去滿足社會公共需求,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微公益需要規范引導和平臺支持
一個人,一項創意,一條微博,能否做公益?答案是肯定的。微公益沒有任何門檻,人人都可參與。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微公益將“高大上”的公益事業,拉到普通人觸手可及的范圍。原來,公益也可以如此簡單。
因其靈活,并找準社會關注的契合點,借助網絡等新媒體力量,微公益能夠迅速躥紅。它彌補了傳統公益模式的不足,讓社會更加和諧融洽。正由于此,不少微公益“曇花一現”的現狀才讓我們扼腕嘆息。
微公益可持續性較差,癥結在于草根組織的規范性和專業性不足。規范管理才能取得更多人的信任,維護項目的可信度和聲譽,制度建設才能降低操作成本,保證項目良性運行。因此,專業化和規范化是微公益發展的必由之路,不過其自身力量有限,需要公益支持平臺的專業相助。
一般來說,平臺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和資源,聚集了類型多樣的公益組織和義工組織,對于本土公益發展現狀以及各機構的發展情況也十分了解。它可發揮孵化作用。微公益勢單力薄,很容易夭折,平臺可提供資金、經驗支持,培育孵化微公益項目;還可發揮支撐作用。平臺具有物力、人力和財力優勢,為微公益項目提供資源支撐,服務發展。
簡而言之,支持平臺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作用,為微公益項目這樣數目眾多的紐扣型社會組織提供有效服務,規范引導,從而推動其可持續發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11廈門微公益啟動“鳥巢書屋”項目 歡迎認捐認養
- 2014-07-23微公益“樓宇逃生”體驗:體驗從13米高處往下降落
- 2014-06-30廈門微公益社區行首次亮相 驕陽擋不住火熱愛心
- 2014-05-05莆田燃氣電廠“微公益” 圓孩子們“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