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央文明辦頒布新修訂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基層干部群眾反映,測評內容明顯“瘦身”,測評方法更加務實,群眾評價權重進一步提高。(新華社)
文明城市建設,就是要革弊求新,給城市生活注入源源不斷活力,彰顯當代中國美好生活面貌。然而,文明城市建設并不是一個空殼子,而是包含著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如何確保文明城市成果、衡量工作成效?這是各城市在文明建設中必須要著重思考的問題。
《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把原有《測評體系》的369項指標壓縮至146項,同時增加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宣傳教育、誠信建設制度化、志愿服務制度化等重點內容。可以說,這是通過測評這支指揮棒,有效縮小了文明城市建設戰線,讓城市建設重點更突出、方向更明確,更好地提高創建效率,服務廣大普通城市居民生活。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更加務實的文明創建思維。
要更好落實務實的文明創建思維,就要進一步發揮群眾在文明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廣大群眾是一座城市的主人,在每個人心中,對城市生活都有一份美好的向往,也想為自己的家園出一份力、盡一份心。現實中,一些城市在創文過程中,官方行動接二連三,民間行動卻稀稀落落,出現了“線上熱線下冷”的狀況,并帶來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后果:一,城市建設一味“官方”方式進行,導致創建成果不符合普通百姓胃口,造成“建設性浪費”;二,缺乏廣大群眾參與、監督,城市建設容易淪為花拳繡腿,難以獲得實效。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優良的工作傳統,它本身也是一種寶貴的工作經驗。它的核心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系群眾”。作為動輒關系著幾百萬人、上千萬人的文明城市建設,豈能有脫離群眾之理?
文明城市建設中,已經涌現出一批成效顯著者。分別于2008年、2011年以全國地級市總分第一名奪得全國文明城市“金牌”的惠州,在文明城市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緊密聯系群眾,充分發動廣大群眾力量參與其中,在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社會治安、集貿市場、窗口服務、社區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很好地服務群眾日常生活。其他一些文明建設成績斐然的城市,也不難看到“群眾”的影子。
只有找準“群眾”坐標,城市文明建設才能明確方向,確保建設方向不偏離群眾生活。也只有明確“群眾”坐標,廣大群眾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各項建設中去,為之出謀劃策、出力流汗,這無疑會讓城市文明走得更穩、更遠。城市文明建設的時代韻味和親和力,正由此而來。(特約評論員 凌保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27蕉城:建設交通管理標準示范崗 打造城市文明新樣板
- 2014-07-21激活城市文明進步的“細胞”
- 2014-07-17用家庭文明提升城市文明 促進全國文明
- 2014-07-11“夜生活”不應成為城市文明“燈下黑”
- 2014-07-03城廂搭建"隨手拍"平臺 方便市民參與城市文明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