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明,就是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它涵蓋了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從不說臟話、不亂吐痰、不亂扔垃圾、文明出行……等等的小事到嚴格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黨紀國法、誠實守信……等等的大事,事事關系社會和諧,人民幸福。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的炎黃子孫把講文明作為做人的起點,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開始。
守規矩,就是自覺按照法律、規章、制度辦事。規矩是指人民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和行為準則,既包括黨紀國法、規章制度,又包括個人修養、道德情操、禮儀規范、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等方面的內容。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在規范人們行為,促進社會和諧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不以規矩則廢,家不以規矩則殆,國不以規矩則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教育,讓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該這樣做、哪些事該那樣做,自覺按原則按規矩辦事。”
講文明與守規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中國歷史上,很多人都主張儒法并用。孔子就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時期的唐朝,統治者一面搞“貞觀修禮”,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體系,以“正家”、“定天下”;另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制度,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最嚴密、最系統的封建法典——唐律,不僅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以法律、制度的形式體現出來,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強制推行其道德觀念。目的是“制度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進社會發展。
守規矩是講文明的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規矩也越來越多,守規矩也越來越重要。從市場經濟發展到抗災救援、再到現代化的協同作戰以及促進穩定等等問題,沒有規矩是無法實現的。但是,盡管現在規矩越來越多,越來越嚴,但“不守規矩”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從而也體現出不講文明的行為也越來越普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粗言臟語、亂擺攤點、亂停車輛、撞紅燈、橫穿馬路等等不文明行為隨處可見。文明,不去實踐就不可能抵達,規矩,不去奉行就無從彰顯;規矩,正是為文明而定,文明,也正是因為規矩而存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17寫在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30周年研討會召開之際:“文明之花”花香四溢
- 2014-09-16一座城,文明傳承三十年
- 2014-09-15南安市國稅局四項措施打造文明行業
- 2014-09-15寧化曹坊鎮:開展“拆圍”行動,創建“文明祠堂”
- 2014-09-15城廂區國稅局落實“馬上就辦”提升文明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