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15日訊 近年來,泉州市鯉城區圍繞“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以“育苗工程”品牌建設為載體,通過開展“播種”、“護苗”、“陽光”、“雨露”、“凈化”五項行動,從加強制度建設、陣地建設、載體建設入手,整合社會資源,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參與未成年人道德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是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持續推進“播種”行動。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納入學校總體規劃、融入教育教學管理。全區各學校以班級、年段、學校各個層面為單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我”講故事、演講、小品比賽和讀書、征文活動。圍繞“我的中國夢”主題,組織開展“我的夢·鯉城夢·中國夢”現場作文、朗誦比賽、主題心愿卡征集活動和“童心向黨”歌詠活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優秀文化資源,開展“唱童謠、學童謠、編童謠、畫童謠、演童謠”等優秀童謠活動征集傳唱活動,讓學生傳承學習閩南傳統文化。培育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學等7所經典誦讀示范點,推動經典誦讀活動常態。在中小學生中組織開展優秀家訓書法征集活動,征集作品76幅,在各中小學組織進行了優秀家訓作品巡回展示活動,近3000名學生參觀并投票選出“我最喜歡的家訓”。
二是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建設,持續推進“護苗”行動。鯉城區始終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謀劃整體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區委常委會、區文明委每年定期聽取匯報、分析形勢、研究舉措,各級各相關單位黨政主要領導自覺主動、身體力行,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盡心盡力盡責。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鯉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完善未成年思想道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設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指導中心。健全“三結合”教育網絡,充分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家庭的基礎作用、社區的平臺作用,形成了社會化、開放性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格局。
三是扎實開展道德教育實踐,持續推進“陽光”行動。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在豐富載體、拓展平臺上進行了大膽突破。編印分發2萬冊《鯉城區青少年公共生活好習慣養成手冊》,舉辦文明禮儀情景劇展演活動。在各中小學全面推進“灑掃應對”實踐活動,納入中小學社會實踐課程,開展勞動實踐、謙恭有禮、責任擔當、生命安全等四大養成教育。連續組織開展三屆“好少年”評選表彰活動,評選出好少年72名,1名學生入選福建省首屆“美德少年”。各中小學將閩南文化融入德育實踐活動當中,西隅中心小學“閩南文化進校園”項目入選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典型活動案例。
四是關注關愛未成年人,持續推進“雨露”行動。深化“百萬大手牽小手”關愛活動,實施關愛“十大工程”,動員全社會關愛留守、流動、流浪、殘疾兒童。啟動關愛未成年人“牽手行動”, 組織文明單位與未成年人結對幫扶,面向未成年人特別是留守兒童、孤殘兒童、外來工子女等弱勢群體,組織開展親情關愛、資金幫扶、教育輔導等志愿服務,幫扶未成年人249人,幫扶資金近30萬元。每年組織開展“暑期第三課堂”志愿服務活動,教育部門組織專業教師編印專門教案,團區委、區總工會組織師范類大學生志愿者深入社區、企業設立活動營,輔導學生課業,開展課外興趣指導、培育文明禮儀素養、實施課外主題實踐活動,每年惠及近300個家庭,社會反響熱烈。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長,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開通心理健康熱線。
五是精心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持續推進“凈化行動”。立足疏堵結合、重在建設,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大力凈化社會文化環境。利用公益性文化設施以及各種社會資源開展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實現學校教育與校外活動的有效銜接。區委、區政府將建設少年宮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投入180萬元建設8所“城市學校少年宮”, 做到場地設施規范、人員崗位配齊、活動開展豐富多彩。各社區普遍建立社區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設立“綠芽助學站”、“四點半學校”等活動載體。強化網絡安全監管工作,嚴厲查處“黑網吧”和網吧接納未成年人行為,全方位管理文化市場。在全市率先成立“五老”人員網吧志愿監督員隊伍,經常性對轄區內68家網吧進行監督,參與網吧監督3515人次。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