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不變的初心
東南網9月10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黃曉燕 葉碧玉 莊奕燁 李曉蓉 胡婧 謝明飛 戴江海 謝楊 海都見習記者 夏鵬程 實習生 蔡梅瑩 宋斐爾 文/圖)泉州市盲聾啞學校老師付心知說,當失聰的學生將拇指貼在胸口,用手勢“呼喚”老師時,她的心瞬間被點著,熱忱忱地,急切地,想要給予學生一切所能給予的。漳州山村教師黃金德將這個信念表達得更直接,就是不忍心看著孩子們淪陷在無知的世界中。
師者,其實在道德主體意識有更高的自覺性。他們不僅看見自己,更看見了別人。“只患不能感動諸生,不患諸生不能應。”只要諸生能感動,他們愿意付出真心,窮盡耐心。今天這四位老師,無不用自己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人生,踐諾曾經的那份初心。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有一批優秀教師將受表彰。據悉,全國各地有719名教師獲評“全國模范教師”,福建有20名教師獲得該榮譽,其中泉州有3名。1798名“全國優秀教師”,福建有50名教師獲此殊榮,其中泉州有6名。其中,曾璇萍和林豐開獲評“全國優秀教師”,漳州黃金德獲評“全國模范教師”,付心知是泉州第二屆最美教師。
聾啞學生用手語呼喚“老師”,是把拇指貼放在自己胸口上的動作。在聾生的手語里,更能展現“老師”兩字的分量。那一瞬間,從事特殊教育的熱情,轉化成了一生的事業追求和沉甸甸的使命感。
付心知老師用手語授課
無聲世界的無聲付出
40歲的付心知是泉州市盲聾啞學校的老師,被評選為泉州市第二屆“最美教師”。她的美,來自一個無聲的世界。她的學生,包括自己,都沒辦法聽見人間最美妙的聲音,但她相信,憑著內心那顆至善的心,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愿將心血化時雨,笑看殘木也成材”是她對這份職業的畢生追求。
無聲世界中 學會更堅強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孩子們,今天我們要學一首很美的詩,戴望舒的《雨巷》。”
三尺講臺上,付心知一邊打著手語,一邊用普通話復述。話音剛落,學生們也用手比劃著“搶答”。一節課下來,少了聲音的起伏變化,付心知要靠幅度較大的肢體語言才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每次當她背過身去寫板書時,都要迅速地回過頭,隨時用眼睛看學生“對話”。
班上有9個學生,都有聽力缺陷。好像兒時的自己,付心知更知道那個無聲的世界需要什么,又該怎么給予。“聾孩子的學習比正常人要艱難得多,一二十個字母差不多要學一個學期,而每一個字母的‘讀’與寫往往一練就是成百上千遍。”
耐心和毅力,是這類孩子必須具備的品質。付心知4歲因為一場疾病失去聽力,但還是和正常孩子一塊上課。老師布置的作業,別人抄一遍,她會抄上三五遍。課堂上落下的功課,就拼命利用周末、寒暑假補上。靠著自學毅力,1994年高考,她考進了本科院校,1998年又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
2004年,付心知剛到泉州市盲聾啞學校任教一年。學校新來一個高一生小潘,他因為一場意外,喪失了聽力。小潘剛到學校,誰都沒辦法讓他開口。付心知自告奮勇,整整一年時間,一直圍著小潘轉,剛開始都是自說自話,用自己的求學案例鼓勵他。“一年后的某一天,小潘笑了。你不知道我當時開心得上躥下跳的。這小子也很爭氣,2005年參加高考,還考進了天津理工大學的計算機專業,讓我很是長臉。”
難忘的一幕 萌生教師夢
“她是孩子們的‘知心姐姐’,很多孩子都愿意跟她敞開心扉說心里話,因為她都是用自身的例子去鼓勵孩子,給孩子們樹立信心。”校長蔡景燦這樣評價付心知。
“校長,迎迎的事情,你可能還要再交代下她的班主任。”在和記者聊天時,付心知突然轉身對蔡校長“念叨”。迎迎原是付心知的一名學生,今年升入該校職專部就讀。迎迎智障聾啞,家庭貧困,母親離世,父親常年出海工作,好幾個月才能來學校看她一次。
付心知了解情況后,特別關注這個女孩。學校周一到周五的學生餐免費,周末需要交伙食費,因此,每到周五,付心知便把迎迎叫到辦公室,將飯票提前給她;還定期帶她剪頭發、置辦生活用品。就這樣默默做了三年,直到今年暑假前,學校收到迎迎父親寄來的一封感謝信,同事們才知道這件事。
其實,付心知自己的家庭也過得緊巴巴的,有個小孩在讀書,老公有先天性小兒麻痹,是醫院的常客。但付心知覺得,這就是一個老師的使命。“一個好的老師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我就是實實在在的印證。”她永遠不會忘記小時候被一個語文老師特別照顧的那份感動。
“一年級時學拼音,我雖然坐在第一排,但是什么都聽不清。我的語文老師特意走到我跟前,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重復,教我學會發音。”付心知一直記著這一幕,也由心萌發了當一名教師的夢想。
付心知說,如果沒有語文老師當年的耐心,就不會造就今天的她。她這輩子就想做一名合格的、優秀的人民教師,用發自內心的微笑感染學生,教會他們積極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磨難。
曾老師與學生互動
帶著人工股骨 堅守講臺18年
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
曾璇萍是泉州臺商區東園中心小學的語文老師,她的微笑永遠多于苛責。一個學生在作文《您的微笑很美》中有過深情描述。一名畢業生在《給曾老師的一封信》中,表達了對她的如花笑靨的留戀。今年畢業典禮上,班級學生含淚告別的情景,更讓在場所有人感動不已。
曾璇萍24歲時曾摔傷,動過4次手術,大腿不得不植入人工股骨。接下來的18年,她重新回到講臺,兢兢業業。在她的課上,歡笑永遠最多,作業卻較少,但班里的成績總在學區名列前茅。
“就算在鄉鎮小學,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臺。”從1993年畢業分配到東園中心小學,鄉村小學語文課堂的三尺講臺,成為曾璇萍夢想的舞臺。
大腿植入人工股骨,有時候走多了路,會帶來劇烈的疼痛。盡管如此,她從不以身體為由推脫工作,更沒有特殊照顧。她相信,“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既然生活中有著太多沒法改變的現狀,那么就請在安靜接受的過程中奮發向上吧”。
2012年春天的一個晚上,班里有名學生因為與家長賭氣,離家出走。曾璇萍焦急不安,和家長從下午6時一直尋找到晚上10時許。那一夜,她打了上百通電話,走遍東園鎮的大街小巷,奔波于大大小小各個網吧,甚至和同事趕到惠安縣城,一直走到雙腿疼痛難忍。
最后終于找到了孩子,但事后曾璇萍也有點后怕。醫生曾叮囑說,要少走路,才能減少人工股骨頭的磨損,增加使用壽命。
東園中心小學校長汪清陽說,曾璇萍的語文課,常常被她“創造性”地融入數學、音樂等其他科目的知識,生動有趣,能讓孩子們學到很多知識。
“我剛帶過一屆孩子,跟他們相處了六年,感情很深,他們就是我的孩子。”曾璇萍說,“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曾璇萍說,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是老師們最快樂的事。“我用一雙眼睛和兩只耳朵,用來觀察聆聽并糾正課堂上學生讀書的口形和聲音。”曾璇萍狠抓學生的漢字發音,加上超乎常人的耐心,多年來她所帶的班級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普通話準確,朗讀能力強。
曾璇萍班級的學生作文能力也很強,小學就能寫出1000多字的長散文。曾璇萍很欣慰,“總感覺這些學生中會出一兩個作家”。
林豐開老師
山村里的高三 八成考上本一
我只希望農村孩子接受公平和良好的教育。
“沒有一顆耐得住寂寞、愿意奉獻的心,是無法做到的。”這是永春縣美嶺中學校長對教師林豐開的評價。十年前,林豐開拖家帶口從龍巖永定到泉州唯一的村辦中學永春美嶺中學任教,接手該校第一屆高三畢業生。
當初和林豐開同批來的老師大多已先后離開,他卻像個快樂的小頑童,安靜地看著一批又一批學生離開山村。作為畢業班的班主任,有屆學生一班52人,竟有41人上本一線,最差的也上了本二線。
十年來,林豐開有一件事一直沒有變過,就是每天花2個小時備課。分析教材、鉆研教參、寫教案,時常寫了不滿意就撕,重寫又不滿意又撕了。同事有時會和他開玩笑:“都是老教師了,還用得著備課嗎?”林老師卻認為,每一屆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有針對性的方法,認真地備課可以保證授課質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識。
從2005年帶的第一屆高三學生開始,林豐開已經連續9年奮斗在畢業班的教學一線,還多年擔任班主任。在管理學生上,他也沒少花心思。林豐開善于利用網絡資源,思維也放得比較開。
接手2010屆的學生時,他發現這個班級的學生整體學習熱情不高,上課睡覺、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的現象都有發生。傳統的班會課動員教育和課后的個別談話,效果都不甚理想,班上最初的幾次月考成績也不理想。
在查找了大量的班級管理案例和不斷地探索后,林老師終于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讓班上的同學自由組合,分成幾個小組,每組8個人左右。自己選組長,自己取組名。“核潛艇”、“會飛的石頭”都是當時學生們絞盡腦汁想出來的名字。
這幾個小組采取競賽的方式,對每次考試各組的進步情況進行評比,誰進步的名次多,誰就贏了。日常的出勤、課堂紀律也被納入評比的范疇。
學生們一聽完這種競賽方式,都覺得非常新鮮,躍躍欲試。同組的同學凝成一股繩,互相幫助,而不同組的則你追我趕,斗志昂揚。最終,這一屆學生的52人中有41人上本一線,最差的也上了本二線。1位同學錄取到上海交大,8位同學錄取到福州大學。
我想讓我們山里的孩子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孩子不讀書,走不出這座大山,只能一輩子窮下去。
黃金德給孩子們上課
扎根山村35年
前不久,漳州華安下路小學教師黃金德獲得全國模范教師的稱號,還要到北京“開大會”,他質樸的臉上寫滿緊張:“從沒到過那么大的場合,很緊張!”對這一榮譽,他十分淡然:“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17歲回家鄉 執教三十年
下路小學在山上,離新圩鎮20公里,一幢兩層的教學樓,一塊不大的水泥空地,學校現在只有三個年級,五、六年級已經遷到中心校了。1979年,黃金德高中畢業,才17歲不到的他就回家鄉小學教書,這個小村莊只有500多人。1982年,黃金德到龍溪師范進修,畢業后主動要求回到下路小學。
“回我自己的家鄉,我想讓我們山里的孩子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黃金德說,以前山里面很落后,女孩子都沒辦法上學,到現在時鐘、電視都不會用。“孩子不讀書,走不出這座大山,只能一輩子窮下去。”
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校舍不過是泥巴、竹子搭起來的土房子。黃金德住在學校旁邊的房子里,沒有電燈,他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改作業、備課。上世紀90年代末是鼎盛時期,學校學生人數最多,有100多個,老師也有六七個人。但是后來學生數大幅減少,老師也都調走了,只剩下黃金德和鄒景春。
學校不能停 學費幫忙交
黃金德當年有機會留在漳州的小學,但他始終牽掛著村里的這群孩子。現在下路小學里有3名老師,除了黃金德和鄒景春外,還有一個年輕的代課老師,而年過六旬的鄒景春也到退休的年紀了。山里交通不便,年輕老師來了都呆不住,大多數來一兩學期就走了。
“我們這不像城里,孩子上學都是自己走路的。如果村里沒有老師了,這些孩子就只能走路去鎮上上學。”黃金德說,隔壁村的小學因為沒有老師,已經停辦了,他不忍心讓那些六七歲的孩子到20公里外的中心校讀書。
山里的孩子交不起學費是常有的事。黃金德常常先幫他們墊付,等他們家里有收成了再還。“再窮也不能讓孩子輟學,我要替他們交齊了學費,用的都是自己的工資。”他還記得,之前有一個學生,很小母親就去世了,父親一個人拉扯3個孩子,很不容易,孩子自己都不忍心讀書了。但他自己到縣里奔走,努力幫學生拉到了補助,還交齊了課本費,才讓這個孩子能繼續上學。“后來他也考上了華安一中。”黃金德的笑容飽含驕傲,像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
一天不得閑 什么都要教
這30年來,不少朋友勸他們夫妻倆離開這個小村,但夫妻倆執意不走。30多年來,他培養了無數學子,其中70多個學生考上大中專院校,還出了不少研究生。
但任務是艱辛的。3個班,3個老師,白天孩子們在學校,老師們根本不能休息,要輪著上課,語文、數學、其他一些技能課,黃金德都上過。由于離家較遠,中午孩子們也留在學校里,黃金德和鄒景春還要輪流值班照顧他們,改作業、備課的時間只好挪到下班后,除了主科外,技能課也要備課。
“人家把孩子交給我們,就要給人家教育好。”黃金德說。老師們教得認真,孩子肯努力,讓下路小學的教學質量一直都有保障。以前統考的時候,每一屆十幾個學生里都有3個以上能考上華安一中,一般都能占新圩鎮的三分之一。這次三年級班上又有一個學生的英語得了全鎮第一名。
現在,他的學生們很多都走出了大山,過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回學校來看看,到他家來坐坐。一位已經畢業、在廈門上班的鄒同學說:“每年一放假回家,就會去看黃老師,他當時幫我交學費,還鼓勵我要繼續讀書,出人頭地,對我人生的影響很大。”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10樸素過節 讓教師節回歸本義
- 2013-11-07福鼎市領導教師節慰問教師
- 2013-09-16泉州市泉港區領導深入學校開展教師節慰問活動
- 2013-09-12寧化:部分學校開展多形式活動簡樸慶祝教師節
- 2013-09-12沙縣召開慶祝第29個教師節表彰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