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高樓平地起”,在中國社會推行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固然更是需要有相對穩固的基石作為鋪墊。綜合比較多種因素的利弊得失,在以傳統文化道德基礎上,思量建立社會志愿服務制度體系,或更能接近實際、并更為操作可行。
所謂“志愿服務制度化”,事實上根本不能以生硬或粗暴的強制手段,來進行推進或約束。相反,既然立足于“志愿”的主體本身,也唯有動力發源于內心的“志愿”、而不是外因的勉強與利益的誘因,才能更為真實與持久推進志愿服務。基于此,能從非強制手段的規范與約束途徑中,尋得激勵、推動志愿服務的精神力量,或就是在強調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化體系建設時,必不可少的設計路徑選擇。
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深厚的文明道德土壤,顯然早已為這一切做好了營養的準備。“人之初,性本善”,描繪出來的就是真誠、善良,本就是人之為人的起碼人性標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則從傳統道德的良性褒揚角度,對善意幫助別人的行為進行暗示和引導;而中華民族文化中暗含著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因果報應情愫,事實上也是在對幫扶他人、快樂自己,進行某種心理內心層面的勸誡與警醒。諸如此類,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若能積極向傳統的道德文明尋求動力根本,可以挖掘的來源與去處,或會綿延不絕、數不勝數。
多么潔凈優質的水源,都要有完備的流通或運輸方式,才能真正抵達人的嘴邊,進而給人甘甜、沁人心脾并內化于心。中華文明中的傳統道德固然源遠流長、取之不竭,但要作用于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建設,顯然同樣需要有相對成熟的框架與路徑設計。而在這一方面,不妨大膽運用“拿來主義”,在立足國情與因地制宜的根本原則基礎上,充分借鑒吸收包括歐美國家的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經驗。畢竟,志愿服務本身是基于物質文明極大豐富之后,對社會群體精神文明方面的更高層次要求。而中國經濟也只有在整體經歷了30多年的持續發展之后,民眾才有了普遍參與志愿服務的愿望與需求。
“遲到總比不到好。”這句原本來源于西方文明的諺語,想必同樣適用于即將在中國遍地開花的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但是要清醒認識的便是,雖然理論上是“種瓜得瓜”,但并不是只要種下了瓜種、就一定能收獲瓜果;有時可能會遺憾地看到“種瓜得豆”,甚而會是瓜果無收、徒勞而歸。也就是說,在有道德文明的深厚土壤基礎上,在有“種瓜”或是“種豆”的理論技術支撐同時,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過程完善同樣十分關鍵。志愿服務只是一個社會化活動的總體命題,但是具體化到詳細的地域、特定的人群、具象的志愿服務需求或實施方式的時候,每一顆“瓜”或“豆”都可能生長成面目迥異的形態;但所有的志愿服務無疑都需要呈現出健康良好的發展態勢,所以針對具體的每一粒“瓜”或“豆”的生長管護過程,都要抱有謹慎前行的摸索態度。
實事求是原則不僅適合于分析或解決具體的問題與困難,同樣可以被運用于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的推進道路上。只要不違國家法治精神,不悖傳統文明理念;有利于個人思想境界提高,有利于社會環境和諧;能讓需要志愿服務者體會到尊嚴,能讓參與志愿服務者感受到成就……一切有利于志愿服務的方式與途徑,或都應該在牢固的道德文明基石上,被鼓勵進行積極地試水與探索!(渝西鋒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02中央文明辦等部門9月1日起征集全國志愿服務標識
- 2014-09-01泉州試點志愿服務“時間儲蓄” 可換取無償服務
- 2014-08-29集美區后溪鎮持續推進志愿服務活動深化文明創建
- 2014-08-29長泰縣將開展中秋節鄰里守望社區志愿服務活動
- 2014-08-25大愛方有大美——廈門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