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8月22日訊(通訊員 何若) 今年以來,邵武市將鄉村旅游“百鎮千村”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有機結合,通過加大鄉村旅游景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的新農村建設進程,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旅游總體規劃讓美麗“出彩”。今年年初,邵武市制定出臺《鄉村旅游“百鎮千村”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明確用3年時間將和平鎮、水北鎮、肖家坊鎮打造成為鄉村旅游特色鎮,將儒林新村、桂林村、將上村打造成為清新山水特色村,將同青新村、龍斗村、莊上村、謝坊村打造成為休閑農莊特色村,將大竹源村打造成為閩臺合作特色村,將金坑村打造成為古鎮古村特色村。在具體實施上,從規劃伊始就因地制宜,結合各地實際資源情況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點;在規劃評審時,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從本部門出發,對規劃提出各自的意見和建議,使規劃更科學、更全面、更具操作性,更加符合南平市五星級美麗鄉創建標準。
鄉村旅游環境整治讓美麗“養眼”。邵武市把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與“美麗鄉村”緊密結合,大力實施硬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見縫插綠,把臟、亂、差環境打造成為綠樹成蔭景觀帶、把險彎陡路打造成為生態安全墻景觀帶等;在主要道路和明顯位置設立旅游標識標牌;實施改廁改廚工程,改造重點景區景點周邊環境衛生,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在景區景點配套建設生態酒店、停車場、給排水系統等,提升鄉村旅游質量。努力建設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美好家園。2014年,邵武市共建成4個南平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個省級“百村示范村”。
?鄉村旅游文化元素讓美麗“傳承”。旅游景區景點的開發不僅使得邵武優美的自然環境得到保護和優化,也讓原汁原味的鄉村民俗得以完好保存和傳承。邵武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整合資源,綜合開發,發掘了一批具有古典風韻元素的文化村落,如衛閩鎮謝坊村的祈福文化,燃“福字香”、做福字丸子、唱祈愿大戲都是先民們最質樸的祈福形式。依托閩王廟開設祈福文化館,弘揚山茶制香和制作福氣米丸的祈福傳統,引導鄉賢自愿捐資舉辦祈福文化節,舉行抬菩薩、舞龍燈、聚福餐、傳福氣等活動,祈求“家道和睦,人道安康”。又如和平古鎮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許多傳統的民間的民風民俗依舊傳承下來,如儺舞、三角戲、民間曲藝、節俗、婚俗以及游漿豆腐、織造腰機布、陶藝制作等等。因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建筑風格,不僅有古城堡及譙樓,有袁崇煥題額的聚奎塔,有創建于五代的和平書院,還有縣丞署以及廖氏、黃氏等家族祠堂,都堪稱古民居特色瑰寶,使得和平鎮這座歷史悠久的田園古堡獨具一格,吸引大量游客紛至而來。濃郁的村容村貌也成為多部影視題材作品理想取景地,目前已累計接拍了十余部影視劇。
鄉村旅游特色產業讓美麗“生輝”。鄉村旅游的商業模式,多為立足本土特色打造自給自足旅游產業,關注的是“互動、體驗、方便”。這種模式有利于舒緩人們的心理壓力,滿足人們向往自由的心理需求,顯現出無限生機和廣闊前景。例如金坑鄉利用與光澤李坊鄉毗鄰的優勢,充分挖掘兩鄉豐富的紅、古、綠資源,聯手打造跨縣際鄉鎮旅游精品線路,開發“重走紅軍路”、金溪漂流、梨園休閑、生態觀光等項目,形成金坑、李坊區域休閑紅色旅游景區。又如桂林鄉依托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主動與高等院校對接,創辦以“綠”為主元素的桂林殳山寫生基地和以“古”為主元素的橫坑古村寫生基地,目前已與廈門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福建農林大、武夷學院、閩江學院、工程學院等40多所高等院校及20多所畫苑達成基地合作,不僅是邵武首個、也是福建省最大的高校寫生基地,今年以來已接待高校師生、游客以及攝影愛好者5萬多人次。預計全年接待將突破10萬人次。?(和平鎮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