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013年11月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向全社會傳遞了重視民族傳統文化與優良道德的信息。他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北仨毤訌娙鐣乃枷氲赖陆ㄔO,“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爸灰腥A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這些論述,是我們黨對道德在興國立人方面的價值與作用的肯定和重視。
“國無德不興”,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視道德的傳統?!疤煨薪。右宰詮姴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集中概括;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道德為本、德教為先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禮義之邦”是文明大國的光輝形象;君子圣賢是國人的人格追求;禮讓和諧是我們的社會氣象?!皣鵁o德不興”,表明道德不僅是一種國家治理、社會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國家興旺、人民幸福的動力和目的,是我們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軟實力。全民都能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義以為上、公而忘私,樂于奉獻、勇于承擔,將成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動國家振興、民族復興。
國家興旺發達需要道德,社會和諧、人生幸福也需要道德。中國人民在當前不僅“站起來了”,而且也“富起來了”。那么,富了以后應該如何呢?儒家認為,不僅要養民,明智的統治者還應該對人民富而然后“教之”,使他們成為文明之人并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因此,文化與道德建設是治國者的重要責任,我們不能僅以經濟指標來論英雄,精神文明的高低與道德風尚的好壞也應該成為社會是否文明、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指標。
“人無德不立”。只有有德之人,才會得人信任而人任矣,才會使自己人格高尚、人生幸福。道德文明不僅是國家治理、社會秩序和諧的客觀需要,而且是人民群眾提高素質、人生幸福的根本需要,是我們主體素質、人格品位的重要要素。時下有人說,我們“不差錢”,這說明中國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確實富起來了,但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在部分國人身上就是“缺點德”。一些缺乏道德的事,對我們的生活幸福和社會風氣造成了消極影響。因此,每位國民都應增強道德實踐、道德修養的自覺性,深刻認識到“人無德不立”的道理,不斷提高我們的道德素質,重塑“禮義之邦”的國家、民族、國人的文明形象。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國家的興旺發達、民族的偉大復興都需要我們每個國民去為之奮斗。全社會沒有高尚之道德和良好之風氣,國家難以興旺發達,但這種社會道德和社會道德風氣是由我們每個人的道德修為創造而形成的。因此,人之立德是國之尚德的前提,只有每個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樹德立人。這樣才會形成全社會的良好道德,進而推動國家興旺、民族復興。
如果說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那么,道德則是文化的靈魂,在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集中反映其價值觀念與行為規范的道德是民族文化的核心?!皣鵁o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正是對道德在民族文化、興國立人中的重要價值和作用的高度肯定,不僅是一種理論與歷史的深刻洞見,更具有現實針對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注重道德文明建設,不僅將其作為一種精神動力,更要將其作為文明大國的重要目標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內容。
理想、文化、道德建設,不僅是涉及“興國”之策的大問題,也是“立人”的根本性問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是我們黨提出的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標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同志從國家理想、中國特色與中國道路、民族文化之根本的高度,強調以理想、文化與道德“立人”、育人的重要意義,這是我們黨在精神文明、文化道德建設方面的重要理論發展。教育領域應認真學習領會上述重要論述,使教育對象不斷提高對中國夢的認同與追求,不斷提高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而共同奮斗。(肖群忠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4福州4名雙擁模范代表獲習近平接見 談福州雙擁傳統
- 2014-08-01《福建日報》刊文憶習近平在閩工作“愛我人民愛我軍”
- 2014-07-25中央網信辦召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系列重要講話”學習座談會
- 2014-07-24習近平會見省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學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