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驚現“最牛環保一條街”。深圳寶安一工廠門前短短200米的道路旁,竟安放了150個垃圾桶,每隔一個凳子便安放一個,好似“垃圾桶陣”,有市民吐槽此舉太浪費,工廠負責人則解釋稱,之所以擺放這么多垃圾桶,是為了倡導市民養成不要亂扔垃圾的好習慣。(7月28日新華網)
短短200米的距離,150個垃圾桶一字排開,試想那是何等“壯觀”的場面,論“眼球效應”,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吸引了民眾的關注,眾人嘩然,瞠目結舌;論“媒體效應”,此消息一出,幾十萬網友紛紛吐槽,莫不成垃圾桶的堆積是文明的“強效劑”?眾人感慨,不敢茍同;論“節儉效應”,更是人人搖頭嘆息,密密麻麻排列的垃圾桶,淪為擺設,造成浪費;論“文明效應”,垃圾桶絕不是良好文明習慣的“催化劑”,如此想來,倡導市民不隨地吐痰,豈不需要大大小小的痰盂粉墨登場,提倡群眾不隨意大小便,豈不是需要公共廁所遍布全城,估計這樣的邏輯思維只會導致城市文明大煞風景,著實為舍本逐末的無奈之舉。
究其“垃圾桶陣”設置的背后原因,我們不乏看到了設置方的良苦用心,則是在于讓第一時間快捷地處理垃圾,從而養成不隨意扔垃圾紙屑的好習慣。從表面看來,隨手可及的“垃圾桶陣”的確起到了便民的作用,在方便市民的同時,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反作用,簡直可稱得上滋生不良文明行為的“溫床”。你想,在“最牛環保一條街”,我不隨便破壞環境衛生,那是由于垃圾桶比比皆是;然而,到了更多的公共場所,垃圾桶不是隨處可見,我隨意一扔也情有可原。如果這樣的心理在做寵,恐怕會離文明愈來愈遠,在修煉社會公德的路上多了幾分羈絆與障礙。
眾所周知,文明的清潔衛生習慣是每個公民必備的道德,但形形色色的不雅行為輪番上演,導致成為最簡單的行為規則成了屢禁不止的“習慣頑疾”。我們常講,文明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其實就是一轉身的距離。這個不經意的轉身,就是停下浮躁的腳步,去尋找街頭垃圾桶;這個很普通的轉身,就是關注身邊的環境,做到紙屑垃圾不丟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理想境界。值得我們驚聞的是,在不少西方國家,走在街道上,你絕看不到隨處可見的垃圾桶,你也看不到翻飛的紙屑,同時也看不到垃圾清理人為了城市衛生無限辛苦地買單。但在中國,各類清潔衛生的宣傳標語貼滿大街小巷,幾米相隔的垃圾桶十分常見,哪怕是“垃圾桶陣”集體亮相,也無法緩解不容樂觀的公共衛生。由此看來,一切健全的物質資源,都無法彌補繁華背后的心靈缺失和精神空白。
最牛“垃圾桶陣”,無疑走進了“數量致勝文明落敗”的誤區。文明習慣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急功近利要不得,“別出心裁”也未必有效果,唯有提升廣大民眾的道德自覺和責任意識,全民動員,克難攻堅,才會最終贏得公共環境衛生的“文明保衛戰”。(霍翠景)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18垃圾箱上裝溫度表“亮點”缺乏民意
- 2014-08-18海滄:臺胞引領“垃圾不落地”風尚
- 2014-08-13有人無視勸阻擅入惠女水庫游泳 還留下不少垃圾
- 2014-08-13沙坡尾避風塢成海上垃圾場 漁民居民隨手扔的(圖)
- 2014-08-13游客眾多鼓浪嶼街容受考驗 文明游琴島莫讓垃圾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