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8月18日訊(通訊員 胡蘭英 丁焱志)當下,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城鄉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高漲。發展文化事業,推進文化惠民,日漸成為群眾的熱切期盼,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特別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開展以來,上杭縣高度重視群眾反映的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等公共文化設施不足、服務缺乏等問題,積極創新,注重運作,不斷推進文化惠民,促進了全縣文化繁榮發展。
創新機制破解投入難題
推進文化惠民,首先要解決的是資金投入問題。面對群眾文化需求日益高漲和公共財力有限的現實矛盾,上杭縣積極探索創新,努力把鄉村的積極性和群眾的主動性調動起來,把政府補助與市場化運作結合起來,共同推進城鄉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和文化惠民活動廣泛開展。
出臺以獎代補機制,調動鄉村和群眾投入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的積極性。近幾年在各級的關心重視下,上杭縣鄉村的文化活動中心(站點)建設全面展開,鄉鎮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各村配備了農家書屋、健身器材等,為群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創造了條件。但也出現了鄉村等靠要思想嚴重,文化體育活動場建成后沒有資金投入后續管理和維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上杭縣在全市率先制定出臺了《鄉村群眾文化體育設施提升改造扶持機制》,明確鄉村兩級為當地文化體育設施投入和管理的主體,同時縣財每年捆綁資金200萬元,對積極投入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和積極開展文化活動的鄉村實行以獎代補,每年扶持30個薄弱村的文體設施建設,確保滿足群眾基本的文化體育活動需求;實施8個城市社區和行政村文體活動場所提升改造示范工程建設,打造鄉村新亮點;扶持22個鄉鎮文化館免費開放規范化;實施100個農家書屋鞏固提升工程;對能常年確保廣播村村響正常運行和農家書屋正常開放的村給予維修維護資金補助。以獎代補機制極大地調動了鄉村和群眾投入文化體育設施建設的積極性,據最新統計,上杭縣人均運動場所面積達2.1平方米,居全市第一位。
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新模式,鼓勵城區群眾參與文化體育消費。除向群眾免費開放露天的文化體育場所外,對收費的文化體育場館,上杭縣也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惠民新模式,每年補助文化體育惠民卡發放15萬元,向社會發放3000張文化體育惠民卡,憑卡每人每年補助文化體育活動消費金200元(個人充值500元)。群眾可憑卡到指定的文化體育場館消費。這項舉措也帶動了200多萬元的文化體育消費,實現了激勵群眾參加文體活動和促進文化體育場館良性經營“雙贏”。
創新平臺響應百姓需求
在推進文化惠民中,有時往往出現政府一廂情愿送上門,群眾不感興趣不歡迎的怪現象,造成文化惠民的形式主義和極大的浪費。為此,近年上杭縣注重從群眾的需求出發,小處著手,積小為大,積極探索種種具有時代吸引力和市場生存力的文化惠民新平臺。
辦好“上杭百姓演藝臺”。“上杭百姓演藝臺”采取政府補助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模式,由縣藝術中心和縣文化館牽頭組織,積極動員群眾參與,常年組織開展專題性群眾性文藝節目篩選、專業輔導和節目匯演,目前已成功舉辦十期,觀眾達5萬多人,參與演出的群眾達1100多人,日漸成為展示民間才藝、豐富百姓生活的百姓舞臺。
辦好“上杭百姓故事報”。該報每半月一期,以“講述上杭百姓自己的故事,展示上杭民俗文化風情”為宗旨,強調故事性與趣味性,突出上杭人文特色,注重吸引百姓參與,注重應用網絡、微信傳播,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已發行13期共6萬份。
建設百姓讀書吧。為倡導全民讀書,方便百姓看書,上杭縣在城區老百姓相對集聚的廣場、社區、道路的適當地點,設立“百姓讀書吧”,為過住的群眾和周邊的百姓免費提供讀書閱報、自助借還書和臨時休憩等服務,讓老百姓在方便、輕松的環境中享受閱讀,增添城市、社區的文化氣息。
依托協會推進惠民活動
近幾年上杭縣高度重視群眾性的文化和體育協會建設,通過協會組織群眾參加文化體育活動。
發揮文化體育廣電系統干部的帶動作用。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上杭縣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以系統干部職工、體育教練員、文藝工作者為主體,組建了群眾文藝輔導員協會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利用文化體育場館常年開展群眾文化體育培訓,組織、指導各類群眾文化體育活動。
發揮專業文化體育協會作用。對群眾性體育協會給予每年3萬元的資金扶持。目前全縣有冬泳、羽毛球等體育協會17個,會員近3000人。有各類文藝協會9個,會員1300多人。全縣的劇團、樂隊、舞龍舞獅隊等文藝演出團體達56家,廣場舞隊、腰鼓隊、合唱隊等達286家。在協會的組織帶動下,全縣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每年舉辦的群眾性體育賽事50多項,參與的群眾達上萬人次。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1000多場。
突出特色打造惠民品牌
近年上杭縣注重發揮文化的引領功能,在推進文化惠民中,選擇群眾受益面廣、參與度高、影響力大的汀汀江兩岸群眾文化健身和農民文化體育節作為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引領城市和鄉村的發展進步。
樹立以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的理念,打造汀江兩岸群眾文化健身品牌。上杭縣城有著“三折回瀾”、山環水繞的獨特自然景觀,有著千年古邑、客家祖地的深厚文化積淀。汀江兩岸文物和古建筑較多,群眾文化健身場所豐富多樣。上杭縣能夠充分利用縣城的自然和人文優勢,注重以文化健身和旅游休閑功能引領沿江開發建設。一是在沿江規劃建設廣場、公園、沿江風景帶,不僅為群眾開展文化體育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而且讓游客從中領略上杭縣城山環水繞、山水城交融之美。二是在沿江規劃建設重大文化體育設施,引領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的發展。近年在沿江規劃建設了客家緣文化中心、瓦子街文化板塊、水上運動中心、龍灣體育公園、畬族文化風情園等重大項目,不但構建了城市新的文化地標,而且為文化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三是重視千年古邑和客家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展示,讓群眾感受上杭文化之根。上杭古城沿汀江而建,現在沿江有10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保1處、省保3處、縣保6處)、68處歷史建筑。近年上杭縣加大了舊城保護力度,并著手申報歷史文化街區,努力通過保護、整理與改造相結合,讓臨江樓街區成為展示歷史建筑風貌和體驗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的城市新地標。四是積極策劃沿江群眾性文化體育品牌活動,如客家龍舟賽、汀江山歌賽等,豐富群眾生活,吸引八方游客。
樹立以文化引領農村進步的理念,打造農民文化體育節品牌。2006年起,上杭縣在各鄉鎮分片區舉辦農民文化體育節,到目前已有19個鄉鎮承辦。農民文化體育節包含農民體育競賽、農民書畫攝影展覽、廣場舞比賽、群眾文藝匯演、民間文物展示等內容,每屆參與的農民群眾上千人,成為深受農民喜愛,農民積極參與,全面展示農村文化和農民風貌的農村文化體育盛事。
文化惠民,給上杭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氣象,增添了新的活力。2013年,上杭縣獲得全國群眾體育先進獎,今年,上杭縣又被省文化廳推薦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參評單位。(上杭縣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