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等,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全國性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通過虔誠的祭祀活動,表達慎終追遠情懷。中元節是多種文化因素相互融合的結果,所蘊含的不僅是人們的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還有我國的孝道文化,中元節的傳承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歷來都受到人們重視。
傳統節日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載體,其中滲透著人們的基本價值觀念和情感基礎,傳統節日理應得到重視,受到應有的尊重與傳承。“寸寸相思皆成淚,聲聲哀樂泣濕衣,親夢仙瑤喚不醒,兒孫何處再承歡。”中元節作為國人一年中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大日子有濃重的歷史沉淀。“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更為普遍,人們舉行祭祀活動,緬懷先人,感恩先人,因為在中國孝道和祭祀已經合二為一了。推而廣之,不僅僅是中元節,其它傳統節日如元宵節、中秋節等一樣如此,他們都是歷史文化的傳承,都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時間無私,歷史無情。毫無疑問,傳統節日雖然具有重大意義,但它正在悄悄地消逝卻是嚴峻的社會現實。洋節在中國紅紅火火,傳統節日卻冷冷清清。尤其是年輕人對洋節的熱情要遠遠超過傳統節日,如情人節和圣誕節的狂歡。同時,我國一些傳統節日本身的意義已經不為人所知,甚至已經淪為了商家促銷的一個附庸,傳統文化被經濟消費綁架。前幾天的七夕節,原本是祈求智慧與技巧的節日,如今卻變成了以“中國版情人節”為名的日子。近來的中元節,也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日漸式微。究其原因,這和傳統節日的一些習俗和現今的社會發展需求契合度不高,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生活的多元化需求有關。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燦爛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國家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列為法定節假日,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視,一種倡導,對于文化的傳承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這不僅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民族心理,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象征,中國傳統節日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彰顯著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功能,增強民族凝聚力,維護國家統一的功能。而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優秀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充分展現中華民族精神。
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選擇,我們必須認真汲取、善于開發和利用傳統節日的豐厚資源,堅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宣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開展多樣性的文化活動,發掘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真正讓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第一,要加大教育力度。要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標準保護好傳統節日習俗,把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要大量增加中國古代文化典集內容,讓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本國傳統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通過感受傳統節日所體現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第二,要大力宣傳。政府與傳媒要加大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包裝、創新力度,大力挖掘和弘揚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使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方式相適應。第三,要創新載體和形式,充實內涵,增強傳統節日的吸引力。通過各種方式去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整合傳統民俗文化與生態旅游資源,傳承發展傳統民俗節日文化和培育現代節日文化相結合。總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都日趨西化,甚至連與國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節日也有被洋節日取代的危機,這直接威脅到我們民族文化的保持與傳承。我們不反對年輕的一代熱熱鬧鬧地過洋節,但是我們有責任引導年輕的一代過好自己的節日。重建中國的節日文化,應當重視從觀念到形式的創新,要強化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要隨著時代的節奏,與時俱進,吸收和融合外來節日中的熱鬧、諧趣的成分,注重交往交流和人文關愛。(高光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14龍巖市共5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
- 2014-08-08保護傳統村落 讓鄉愁文化有安身之處
- 2014-08-06上杭弘揚民族傳統美德 "圍墻文化"讓城市美起來
- 2014-08-04福州4名雙擁模范代表獲習近平接見 談福州雙擁傳統
- 2014-07-21攝影師圖揭肯尼亞女性的項鏈傳統(高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