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汪義勇 1957年2月生,福州市永泰縣清涼鎮漁溪村人,現于永泰縣紅星鄉禮柄初小任教。1980年2月畢業于閩清師范,35年扎根永泰縣紅星鄉偏遠山村。畢業至今先后在紅星鄉坂尾初小、紅星鄉后門坪初小、紅星鄉禮柄小學任教。2014年被福州電視臺新聞頻道評為“最美鄉村教師”,2014年被評為永泰縣先進德育工作者、被推薦為福建省先進教育工作者,2014年7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事跡導讀】
從1980年登上山村學校講臺至今,汪義勇輾轉于紅星鄉坂尾村、后門坪、禮柄村教學點任教。他以崇高的師德感染人,以樸實的人格感化人,以真實的人生演繹山鄉教師平凡的人生,將愛獻給山村的留守兒童。汪義勇老師一直說:“關愛,就是關心愛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關愛,生活上也少不了關愛,別人給予我們關愛,那我們更應該去關心愛護他人,這樣世界才會充滿——愛!”
【傳記正文】
汪義勇:將愛獻給山村留守兒童
在永泰方牛山腳下,有一所鄉村學校-----紅星鄉禮柄小學,在這所地處大山深處學校有一位年近六十,兩鬢花白,把愛與心血無私奉獻給山村留守兒童,矢志教育,扎根山村,被譽為“鄉村留守兒童的守護者”、“留守兒童的親人”,他就是禮柄小學教師兼校長——汪義勇。
一塊舊黑板、幾張破課桌、12個山里的孩子,就是他重要的人生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沒有掌聲、鮮花,只有清貧、單調與孤寂。
扎根山村育桃李
1980年2月汪義勇畢業于閩清師范,服從組織安排,來到紅星鄉偏遠山村教書,一心扎進教學,光陰似箭,三十五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如燭之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95年紅星鄉僅考上5名大學生,其中三名就是汪老師曾經的學生。
1992年9月到2001年8月在汪義勇在永泰縣紅星鄉坂尾初小教學,所教班級學生成績直線上升,甚至獲得年段第一。為了提高教學成績,汪老師經常利用晚上時間給學生“開小灶”,有個學生家離學校5華里,汪義勇經常冒著風雨,頂著嚴寒護送他回家。坂尾村群眾常說:“有汪老師就有書聲,有汪老師就有保障,有汪老師孩子就有希望。”
2001年9月汪義勇調到更偏僻的山村紅星鄉后門坪初小,因為偏僻沒有老師愿意前往,一直以來都是“代課老師”在教,前前后后不知換了多少,但汪義勇二話不說,表示愿意扛起重擔,他認真教,細心輔,還經常留學生在校吃飯,不厭其煩給他們查缺補漏。他的心血沒有白費,5位學生考上了禮柄小學,而且都是高分(90分以上)。2004年,因為教學出眾,汪義勇被調到禮柄小學,后門坪群眾到學區再三要求不要調走汪老師,他們說不希望像汪老師這樣的好老師離開。
他來到禮柄村任教,并把家安在了學校,一待就是10年。老伴徐木平擔心他的身體,只好帶著2歲的孫子也住到了學校,幫他做些簡單的雜活。
汪義勇到了禮柄小學后,接手一年級,所教科目語文、數學都是全鄉第一。第二年教三年級,接班時成績排名最后,到年終考還是第一,第三年教五年級,接班名次最后一名,年終考試還是第一。汪義勇感動人心的不是他教學的成績,而是他的那一顆愛心。
不讓一個山區孩子失學
在禮柄村,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孩子,要么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到縣里小學讀書,要么轉到鄉中心小學就讀,留在禮柄初小上學的大多是留守兒童或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由于近年來生源越來越少,經過多次教育資源整合,只保留了學前班和一、二年級,成為了一個教學點。汪義勇每天要同時為一、二年級的學生上課。為了讓大山里的孩子也能與城里孩子一樣開闊眼界,汪義勇在教學中用上了多媒體,還自學起英語。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就是教師的愛。方佳穎家離學校大約5千米,走路要一個多小時,已經有四年沒有見過父母了,都是與爺爺相依為命。她九歲時,爺爺帶她到學校找汪義勇,說了家庭情況,希望汪老師幫忙解決小孩午飯問題。否則她就沒有辦法上學。惻隱之心人人有之。汪老師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這事一幫就是兩年。兩年來汪義勇把她當親孫女一樣,生活起居汪義勇一手操辦。有人開玩笑說方佳穎是汪老師的孫女。他微笑了。有人問圖什么。沒圖什么,是我應該做的。
汪義勇說,在山區,你給孩子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就可以改變他一生的命運。
談及將來,汪義勇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有人來接班,不讓這里的一個留守兒童或困難家庭兒童失學。
【道德點評】
一位扎根貧困邊遠山村35載的平凡教師,為了讓農村的娃也能享受公平教育的陽光,他像一只不倦的耕牛,默默耕耘著紅星鄉那一塊育苗之地,給孩子們帶去希望和快樂。在大山的深處、在邊遠的山區,正是因為有了像汪義勇這樣默默奉獻的園丁的堅守,孩子們才有了希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8“中國好人榜”傳遞道德好聲音
- 2014-08-06"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7月"好人榜"結果揭曉
- 2014-08-06獎勵好人好事,莫把底線當上線
- 2014-08-06"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8月網絡投票開始
- 2014-07-22詔安秀篆:干部職工重溫“中國好人”王水金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