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推出“助學圓夢”探訪學子特別報道,廣東東莞貧困學子人窮志堅的故事感動了不少市民。不過,也有市民表示,“我們也想助學,但為什么在探訪學子時,不配發學生照片,讓我們更了解捐助對象?”有專家認為,不采用貧困生個人照片,體現了人文關懷,這是懷著一顆大愛之心做公益。(8月6日《東莞時報》)
即使在社會轉型時期,民間依然潛伏著巨大的公益熱情。只要找到一個值得托付信任的載體,這份愛與善的力量就會匯聚成強大的公益能量,實現“柔軟改變中國”。這邊廂,市民試圖通過貧困生個人照片來獲取充分的信息;那邊廂,媒體為了呵護貧困生隱私不發照片,二者的目標一致,只不過對公益路徑的理解存在著差異。
伴隨著公眾權利意識的不斷增強,尊重和保護弱勢群體的隱私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貧困是埋藏在心底的“獨家記憶”,沒有多少貧困學子愿意跟別人分享苦難與傷痛;即使愿意分享,也會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采取當眾“曬貧困”的方式進行悲苦敘事,將貧困生的傷口揭開,這樣的“二次傷害”,可能會讓貧困生“抬不起頭來”。
如何實現貧困生隱私權和愛心人士知情權的平衡,這不僅是一個態度問題,也是一個技術問題。一方面,要以“最大的善意”來保護貧困生隱私,避免過度曝光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另一方面,要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實施系統,讓貧困生資格認定更加科學化、合理化。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未來的希望。”家庭經濟困難是先天賦予的,鼓勵貧困生通過后天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實現人生突破和向上社會流動,是一個溫暖社會的應有成色。從貧困生的利益訴求出發,采取貧困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進行捐資助學,切莫“有了知情權沒了隱私”。
不愿意看到貧困生以弱者的狀態定格在版面上,不愿意對他們的心靈造成一絲一毫的傷害,人性的善良和責任,讓公益以一種更加理性和溫情的方式呈現出來。每個人心中都有愛與良善的種子,激活它們,通過聚沙成塔、眾人拾材的“微公益”方式,讓寒門學子悲苦的人生,擁有更多的光亮和希望,才是一個成熟社會的應有作為。
維護貧困生基本的尊嚴和權利,離不開價值觀念的轉變和細節上的周全考慮。一張小小的照片背后,可能是貧困生脆弱而敏感的內心世界。與傳統的慈善不同,現代的公益更加強調參與雙方的權利平等和地位均等;“不發貧困生照片”,說到底是一種換位思考的人文關懷、是一種助人自助的公益精神。(楊朝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5牙縫里摳出生活費 晉江耄耋夫妻10年助學180人
- 2014-07-0880后女教師8年愛灑助學路 提供資助給予關愛(圖)
- 2014-07-08榕女教師蔡麗八年無私助學 為山區貧困學子圓夢
- 2014-06-16泉港山腰街道:愛心助學助教蔚然成風
- 2014-06-16三明市紅十字會組織開展捐資助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