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形成誠信建設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著力推進誠信建設規范化長效化,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就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提出了相關意見。(8月5日 中國文明網)
無論是普通人之間的交往,還是其他重要的社會活動,誠信,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正是我們全力構建誠信社會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的用意所在。不過,誠如劉奇葆同志在北京出席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工作座談會時所強調的那樣,在現有的社會背景之下,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必須堅持教育引導與依法監管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的誠信之風,需要我們的教育引導,這方面,幾千年的歷史中,涌現了許多恪守誠信的事跡與人物。立木樹信的商鞅、抱柱而死的尾生,慨然掛劍的季札等,他們的姓名,早已化為誠信的代名詞。歷史如此,現實亦然。踐信守諾、感動中國的“信義兄弟”孫東林,店鋪被拆、堅守數月、將最后一張雞蛋票兌現給顧客的誠信哥任慶河,抵押豪車、一諾千金的“溫州好老板”趙章惠等等,他們是當代的誠信楷模。遺憾的是,在娛樂至上甚至是愚樂至死的不良習氣的影響之下,這樣一筆豐富而寶貴的誠信資源,卻往往被我們所忽視及至漠視。今天,我們必須旗幟鮮明而且是大張旗鼓的宣揚這些誠信人物的事跡,從城鎮到鄉村,從學校到社區,從電子媒介到紙質報刊,見縫插針,從措并舉,進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恪守誠信,則有望蔚然成風。
在積極引導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思考的是,面對諸如“老賴”等這一些不良之輩,一味的教育與引導,也就顯得蒼白無力,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甚至是束手無策。此時,依法監管,就是最后一道保險,也是安全系數最高的一道保險。相比之下,歐美等地的民眾誠信指數之所以要高出一些,關鍵的因素在于,一次失信,會讓失信者付出慘重的代價。所以,在教育引導的基礎之上,我們必須堅持制度保障,重視德法并舉、剛柔相濟,把道德教化與依法制裁作為有效手段。教育引導與依法監管,雙管齊下,夯實誠信大廈的根基。
這一切,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任重道遠。因此,在堅持并落實教育引導與依法依法監管相結合的原則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心存畢其功于一役的僥幸思想,而應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唯其如此,我們的誠信大廈,方能巍然屹立。(劉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6晉安國稅局三舉措營造“誠信晉安”稅收環境
- 2014-08-06三明市全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
- 2014-08-05王瑞祥:誠信守法 文明經營
- 2014-08-04福州全力推進誠信建設 造就誠實守信良好社會風氣
- 2014-08-04我國將建統一信用代碼 扎緊誠信建設的制度籬笆